国民党审判日本战犯:为何故意漏掉裕仁天皇和冈村宁次?
22号公馆
1945 年9 月9 日,南京黄埔路原中央军校大会堂,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率日军代表退出受降会场。冈村宁次身后依次是中国方面舰队司令官中将福田良三、第十方面军(在台湾)参谋长中将谏山春树、第三十八军(在印度支那北部)参谋大佐三泽、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中将小林浅三郎和副参谋长少将今井武夫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国民政府开始对日本战争罪犯展开审判。各地共逮捕日本战犯2357名。在南京、北平、广州、上海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专门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从1945年12月至1947年12月共计审判日本战犯2435人,其中判处死刑149人,实际执行145人(4人在执行前病死或减刑)。其余的判处无期或有期不等的徒刑,少部分无罪释放。
1946年1月19日,同盟国统帅部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甲级战犯(又称东京审判)。中国审判作为东京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提供证据,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揭露,为东京审判做出了重要的配合和贡献。
这场审判,是在英美等国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后,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进行的独立司法审判。对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宣示主权、伸张正义的重大事件。在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背景下,独立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审判,对中国的司法工作者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公正地说,国民政府诸多外交、法律、军事人员,付出大量的努力,完成了这次规模浩大的审判。现在,让我们翻开当年的档案,还原这段曾被湮没多年的历史。
裕仁天皇和冈村宁次漏网
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筹备工作,是在英美盟国的带动下展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等国就在谋划战后如何惩办法西斯罪行。1943年10月,同盟国各国代表在伦敦成立"联合国调查战争罪行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参加。1944年2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在重庆成立,开始了初期的日军罪行调查工作。
1945年8月15日后,各地日军相继向国民政府投降,等待遣返。国民政府在接收过程中,得以开始实质性的调查和惩处战犯工作。
审判的第一项工作,是确认战争罪犯。日本侵略中国早于二次世界大战,时限应提前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和华北的日军首领,都应列入战犯名单。1945年9月,国民政府由外交部牵头,会同中央秘书处、司法行政部、军令部、中宣部、国际问题研究所连续召开会议,最初议定的名单有48名,包括近卫文麿、东条英机等政府首脑,杉山元、板垣征四郎、畑俊六等军事将领,广田弘毅、松冈洋右等历任外相,小仓正恒、河田烈等历任藏相。
一些特殊人物,虽然职位不高,也列入战犯名单。如芳泽谦吉,1923年就任驻北洋政府公使,涉及一系列中日冲突及1928年日本出兵侵略山东。1932年他辞职,严格说来,日本全面侵华时他已不在决策层。但他参与早期侵略中国的许多决策,因此列入战犯名单。还有大谷光瑞,日本佛教法主、探险家。1902年率大谷探险队前往中亚、新疆等地挖掘文物。后来派人发掘调查吐鲁番、库车等地,掠夺大量文物。1933年移居大连。虽然大谷从未在政府任职,但他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影响极大,所以也被列为战犯。这个名单反映:国民政府在酝酿时,考虑到日本侵略中国的全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不仅局限于政府要员和军事首脑,而且涉及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几经删减,最后议定的日本战犯名单为20人。蒋介石审定后标出重犯12人,圈去2人。12名重要战犯是:1、土肥原贤二,2、本庄繁,3、谷寿夫,4、桥本欣五郎,5、板垣征四郎,6、矶谷廉介,7、东条英机,8、和知鹰二,9、影佐祯昭,10、酒井隆,11、喜多诚一,12、畑俊六。其余8人为:梅津美治郎,多田骏,秦彦三郎,小矶国昭,大谷光瑞,阿部信行,南次郎,甘粕正彦。最后大谷光瑞、甘粕正彦被排除。甘粕是日军少佐,长期担任"满洲电影株式会社"董事长,主持拍摄了很多歌颂日本军国主义、奴化中国人思想的电影。
战犯名单中,有两个特殊人物不在其中。一个是日本天皇裕仁。国民政府最初认定的战犯名单,天皇裕仁排在首位。美国为了长久控制日本,考虑保留天皇制度,杜鲁门总统与蒋介石磋商后,将裕仁删除。尽管外界舆论强烈要求追究天皇的罪责,国民政府还是与美国保持了一致。
还有冈村宁次。作为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及"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是侵华首恶。但日本投降后,冈村积极配合国民政府,拒绝向八路军投降,等待国民政府的接收,使蒋介石感到满意。在商议战犯名单时,何应钦就特别关照:不要将冈村列入。这就违背了法律的原则,而是出于政治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