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经营管理思维

职场进阶,4条至理名言,圣贤书中的求升之道!

2021-08-20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信息提供: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圣贤书中那些名言警句,看似简单,领悟后,受益终生!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文学著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诞生了无数的经典名著,对后世国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比如,这部由孔丘弟子仅根据孔丘日常所讲的话语,整理而成的经典语录——《论语》,已被很多人视为“为人”的模范标准。又比如与老子起名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其作品被收集于《庄子》一书,有人说看懂了庄子,自然精通了处世之道。
  这两本著作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之道,其中的道理与西方的哲学互通,毕竟哲学产生于生活实践,并指导我们人类生活。
  接下来,我们就从“圣贤书”中去寻找人生哲理,并且运用到我们的职场当中,让我们的事业能够更上一次楼。
  《论语》中有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当然这里的礼泛指周礼。(有个词叫做礼崩乐坏,大家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孔圣人)
  知天命,并不能单纯的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天命就是上天安排好的,知天命并不是一种迷信。
  在儒家心目中,所信奉的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但古人从不会盲目“知天命”。相反,儒家更加强调的是人的后天主观能动性,所以,才有了后来荀子的“人定胜天”。其实,这就是中国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齐鸣,百家并不是单独而存在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对方的“精华”,融合成自己新的学术观点。所以,有些大道理我们在其他学术中也可以找到。
  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还有着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出处通则等等。
  人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在一定的背景下寄托,在一定的凭借中发展。而且,生而为人,必须有所承担,这样的承担,无从推卸,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命”。
  就像笔者之前讲过的诸葛亮,诸葛亮精通《易经》,通过八卦演变而来的“八阵图”变幻莫测。诸葛亮明知天命如此,然而依然选择逆天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使命感。
  职场哲理:
  知天命、知天道。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背负历史使命感,从而顺应既定的条件、响应时代背景,乘势而为,百折不挠地的前行,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论语》中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中庸并不是不讲原则、一团和气,或保守固执、不前不进、甘居中游,做一个随风倒的“墙头草”,而是教育人们要提高个人修养,每日三省吾身,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中庸之道常常跟一个人的“情商”相挂钩。
  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寻找一种“平衡点”,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点”就会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就跟我们现在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道理。
  职场哲理:
  凡事皆有度,必须适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劳逸结合,懂得休养生息,消除负面情绪,使自己充满正能量,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
  《论语》中有云:"尽美矣,又尽善也"。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很多人都有尽善尽美的心态。但是过度苛求自己,追求完美,而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属于一种典型的“完美主义心理”。俗话说: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过分追求完美,只能是庸人自扰。
  职场哲理:
  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以及客观环境,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注意追求的目标不要过高。
  《庄子》中有云"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因此内圣外王的主张,晦暗不明,思路不通,天下人多追求其所好,并把它当作完美的方法和论述。
  "内圣外王"之道,很多人把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实并非儒家首创。
  "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做人就要做君子,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外王"就是要去得成功。仅有内心的修养是不够的,还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干出一番事业来。
  职场哲理:
  人首先应是培养自己的品德,然后还要"立言",听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仅此还不够,还要做出一番成绩来,否则说再多的名言,别人也只会认为你是纸上谈兵,不能服人。
  前两条教会我们为人处世之道,后两条强调自我修养和调节,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修养”应用到生活中去。希望本文所讲的哲理能够给职场中的你有所启发。
  圣贤书中的智慧博大精深,然而,我们教育子女的时候如果能让他们领悟以上这四条,那他们必将受益终生,大有所为。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