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复利思维
世界第八大奇迹
说一人:吴晓波。
吴晓波作为新秀流行财经作家。1990年参加工作,做新华社的财经记者,那个时候的月薪是70元。
从1996年,吴晓波开始写他的第一本书《农民创世纪》开始,他说:
“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命令,从今年开始,我要每年写一本书,每年买一套房。这个计划,坚持了很多年。”
就这样,吴晓波以非常惊人的毅力和魄力,每年写一本书,拿来的稿费,每年买一套房。
当然,那个时候中国房地产还未开始腾飞,买房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1999年的时候,他还买下了千岛湖上的一座小岛,租赁期50年,当初花了50万元,现在这座小岛的估值已达数千万元。
“我挺喜欢钱的。”吴晓波说。
如今吴晓波是中国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在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办公,号称“一个亿也买不动”的独立经济作家。
为什么我要讲吴晓波的故事,因为他具有典型性:
在有限的时间(20年),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富,持续而反复地投入到某一领域(房地产),长期坚持(20年),最终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实现财务自由。
这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复利思维。
爱因斯坦书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我不想探讨如何进行房产投资,但我想讲讲复利思维,那什么是复利思维呢?为什么说吴晓波是普通人利用复利思维,实现财务自由的典型?
如果你还不能相信的话,再看一个问题:
一片池塘出现了一小块浮萍,它每天增长一倍,预计10天就能长满整个池塘,请问,多少天能长满一半水面?
答案是第九天。
也就是说,你第九天看的时候,才覆盖池塘的一半,但只需一天时间,就覆盖全部了,听起来魔幻,但事实如此。
当你有5000万美金时,你只是个千万富翁,可是只要翻一番,一天之内,你就会变成亿万富翁。
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所谓复利思维,其本质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不断循环。
正如滚雪球,雪球粘上的雪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大的雪球又能够粘上越来越多的雪,如此不断重复,雪球会大到不可想象;
正如财富的积累,当你有了盈余资金,即使不多,只要能产生盈余,哪怕很低的盈余(例如回报率5%),不断重复,利滚利,长时间下来,也会是一笔很大的资金。
经济学家用一个公式表达复利效应:(1+r)n
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
当r为正时,例如你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书,也许一天两天,你和别人的差别无法显现出来,但三四十年之后,差异是你想象不到的;
再例如你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也许一天两天,你的身体并没有变得多么强壮,三四十年之后,和你同龄的人,有的人也许已经不在了,有的人疲弱不堪,但你还是能一餐吃三碗饭,一口气上六楼不用喘。
只要r为正,即你在做正确的事,时间就会为你带来奇迹。
02
财富复利
在财富积累领域理解复利思维,最好的例子是巴菲特。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曾经是世界首富,即使是现在,依然是全球富豪榜前十位的人物。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的财富,都是他50岁之后获得的。
也就是说,50岁之前,他也许就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50之后,进入财富爆炸期。
关于财富积累,巴菲特在其2006年《致股东信》中,举了一个例子:
从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道琼斯指数从65.73 点涨到了11497.12 点,足足增长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观?
那它的年复合增长是多少?答案是并不让人钦佩,才仅仅只是5.3%。
这个增长率意味着,你有一万块钱,每年才新增530块钱。不用巴菲特,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这个增长,但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巴菲特,因为只有他能持续数十年地坚持。
有什么财富秘诀吗?
没有,就是很简单的复利思维的运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如此而已。
既然按照复利思维的效应,挣钱很容易,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挣不到钱?
这里有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复利的核心在于回报率,但其实复利真正的核心在于时间。
即使年5%的回报率,100年后,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问题是:有多少人,能持续做到100年每年5%的回报率。不是能力上能否做到,而是没有这个耐心。
要么觉得回报率太低,不屑去做;要么觉得回报率太低,摁不住蠢蠢欲动的疯狂举动。
这就是富人和穷人最根本的区别。
大多数人总想着一夜暴富,用最短的时间追求最快速的财富积累,追求过高的回报率。
高回报率意味着高风险率,被骗、亏空、债台高垒,压死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正的智者追求财富稳步增长,平衡好回报率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