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效率比努力更重要
那什么比效率更重要
在我的小学时代,有种很受欢迎的培训班,叫超脑记忆法。
听起来玄乎,但原理不难,就是把一段毫无逻辑可循的数字或者字母用谐音记忆串联出逻辑,以突破人脑正常的记忆力范畴。
而小学数学绕不开的圆周率,就成了检验这种记忆法的最佳试金石。
正常孩子,也就背个十几位的样子吧,而超脑记忆法宣称,经过他们的培训,记忆的位数将能轻松从两位数飞跃到四位数。
那时,背诵圆周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业余活动之一,背的位数多的孩子会被老师叫做“小神童”,得到同学们以及同学父母饱含歆羡的注目礼。
我小时候挺争强好胜,连睡觉说梦话都在背3.14159,可还是比不过班里几个上了培训班的同学,于是缠着父母也报了名。
上了课效果就是不一样,我再也不用苦背数字了,只要在脑子里编好故事,就轻松能将圆周率背到五位数,那段时间,我家逢年过节的保留节目就是听我背诵圆周率。
(现在想想,也真是心疼我家大人呢)
然而,记住那些数字并没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任何实际的福利,数学成绩依然一塌糊涂,该背诵全文的语文课文也还是磕磕巴巴,看似高效无比,却只是记住了一堆毫无意义的东西。
现在想来还觉得后悔。
有那个时间,我本能多记住几个公式。
毕竟一个数字就是一个数字,可一个公式,却能解开很多道题。
2
你不是不努力
只是不懂杠杆率
有个想学写作的读者找我聊天,说自己已经学了挺久,但还是收效甚微。我一问,她学习的方法是这样的:
看一本书或者文章,画一下结构导图,摘抄一下金句,模仿一下对白的写法,积累几个的素材。
也不能说这方法有错吧。
但也像极了一个大西瓜,别人在吃瓜,可你在啃皮。
用的力气比别人都大,但就是尝不到半点乐趣。
这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在杠杆率上栽了跟头的做法,而一个杠杆率更高的方法是:
看一本书,一篇文章,提炼出一个主题句,然后去想“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说?”“他是怎么说明这个论点的?”“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所谓杠杆率,就是用同样的精力,撬动最多的资源。
而对于写作来讲,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思维体系。
先找到源头,然后再去字句和措辞上下功夫。
换一个支点,你看到的就是另一番风景。
3
这个时代
正在淘汰不懂杠杆率的人
上周听吴晓波老师的跨年演讲,有句话印象蛮深刻的:
99%的人会成为无用之人,那什么才不会被代替?
身边有个在银行做贷款业务的朋友,感受尤其深刻。
之前银行的每一笔贷款都需要人工审核,在这个过程中,贷款经理的经验就特别重要,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在逐渐使他们引以为傲的经验失去用武之地,他开始感觉到,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身边的同事,而是一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
从前他们要大费周章才能判断一个人的信誉,蚂蚁金服的大数据,十秒钟就能生成一个人的芝麻分;
从前他们要绞尽脑汁才能摸出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现在只要在网上搜索几个关键词,就能轻易得到之前非得拼酒拼人脉才能得到的“绝密信息”。
他自费报了一个研修班,开始了解大数据,学习商业底层逻辑和多元思维模型,不少同事知道后,只是替他心疼那一年上万的学费。
浪费钱干嘛?跟咱们的工作又没有关系。
而跟工作有关系的是什么呢?
是如何把一份PPT做的好看,如何跟乙方吃一顿暗藏机锋的饭,如何在年终总结时不动声色的把自己夸出花儿来。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
但花拳绣腿和思维能力这两个不同杠杆,能撬动的资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我这位朋友跳槽去了一家风投公司,薪资福利人脉招牌都有了质的飞跃,而他留在原地的同事,还在为了这个月能不能有一千块的奖金绞尽脑汁。
我们总是说,做事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来,但有时候,想要不被时代的洪流吞没,你必须得要踮起脚来,跳一步,才能看得更远。
4
人生的加时赛
你要学会给自己加杠杆
有三个人,他们各有一百万。
A把钱存在银行,B贷款买了一套房,C出国去读了MBA,回国后开了一家小公司。
同样的资本,A撬动的是银行利率,B撬动的是房价的膨胀,C撬动的是人脉,团队和资本。
你觉得他们之中的哪一个,更容易实现财富自由?
之前跟一个朋友聊天,她也蛮拼的,工作五年几乎天天加班到深夜,工资倒也有涨,但绝不至于夸张到每年200%的涨幅,就,勉强能跑赢通货膨胀吧。
她特别丧气的问我:我真的已经很努力赚钱了,平时开销也不多,但为什么工作了好几年还是这么穷呢?
你把钱都放在哪儿?我顺口问。
她答:银行卡活期。
那…马爸爸了解一下?虽然余额宝的收益也不高,但比起银行卡活期的零点零几,还是高出了几个量级。
按照复利的公式计算下来,同样是100元,五年下来就会有20多块的差距。
人生这场加时赛,只靠努力不够,你还得学会给自己加杠杆。
比如学一门稀缺的技能,比如借助团队的力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利用资本的杠杆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毕竟,比死磕更重要的,是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