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经营管理思维

深度工作的能力,决定了你成就的大小

2019-05-07 文章来源:零度水 信息提供: 顶尖老板智慧 浏览次数:
   1
  工作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快下班时,发现进度才完成了三分之二,你回忆一天时间都花在哪里了,但是脑子里一片混乱,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你在攻克手上的方案,正当灵感出现时,同事突然打断你,问了你个问题。几分钟后,好不容易重新进入状态,组长又通知准备开会;
  最后,你只好加班到深夜,把没做完的工作赶完,或者试图找回一去不返的创意。
  在充满干扰的环境下,你感觉自己的精力与活力被一点点蚕食而尽,变得庸碌而低效。
  究竟如何分配被浮浅事务占据的时间?
  如何在网络碎片化的时代合理分配精力?
  如何在被不断打扰的环境中,保持工作联结的状态?
  互联网时代,很多职场人都会面临这些现实问题。
  对此,作家埃米·惠特克在《深度工作7步法》这本书里,提出了一种将艺术和商业相结合的方法。
  书里并没有提及如何直接提高效率的方法论,更多的是从改变思维方式的角度,告诉人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时间和精力管理,提升自制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深度工作。
  2
  很多时候,千篇一律的繁重工作容易让人处于崩溃边缘;整天处于忙忙忙的状态,生产力却不高,也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
  对此,惠特克的建议是,养成在工作中为自己预留一部分“创作室时间”的习惯。
  所谓创作室时间,是一个你允许自己探索项目的惯例或习惯所占有的心理空间。
  他说,如果从飞机上俯瞰曼哈顿,你会看到空间有多么拥挤。
  同样的,没有间歇的个人日程安排,这种密度的工作就相当于一个遍地都是高楼大厦的城市。
  给工作留白,才不会一直处于忙碌状态而感到喘不过气来。
  正如达·芬奇所说,在我们生活中的众多事物中,空白的存在居于首位。
  在创作室时间,你可以让自己全身心放松、不带有目的性地进行活动,感悟过程,这样就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标志性的突破。
  作者举了谷歌“20%时间”制度的例子。
  在谷歌,员工拥有20%的自由工作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这个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精神,一些工程师每天都会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头脑风暴。
  许多项目也由此诞生:谷歌邮箱、谷歌广告联盟……
  给工作留白,做好精力管理,就不至于陷入“加班—筋疲力尽—效率低下—加班赶进度”的死循环。
  关于精力管理,惠特克在这里还提到了一种思维方式:全景生活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将生活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工作和休闲并不是截然分开,将二者结合起来,整合的效果大于个体。
  通常而言,精力管理有四种通用类型:心理的、情绪的、精神的、身体的。
  大多数人一般只用到两种类型,比如说,工作多半是在心理和身体上消耗精力。
  而如果养成良好的休息方式,偶尔放松,更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这是因为,休息时,大脑并非是停止了活跃,而是切换到另一种方式,让自己消耗其他形式的精力,从而达到精力上的均衡。
  哲学家康德,无论每天创作、讲课有多忙,每天下午,都要固定去城郊散步一个小时。
  正是因为康德保持了有节奏的生活规律,在工作期间保持空窗期,所以才能有充分的精力去思考和创作。
  你可以构思四个象限,想想自己的生活,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形式的精力,然后进行组合搭配,设计自己的完整生态系统。
  给自己预留足够的休息和暂停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即使你看起来像是没有努力工作,也不必感到焦虑,事实上这些时间并没有浪费。
  神经学显示,当大脑似乎处于休息状态时,一个活动的兴奋丛就会出现,可以对此前习得的东西进行综合、消化和组织。
  所以,找到自己的节奏,主动休息,周期性地补充精力,平衡精力消耗,才能拥有更高的生产力。
  3
  前面,作者建议我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那么,接下去如何坚持便成了关键。
  惠特克认为,坚持执行下去的最好方法,是将注意力从结果转到过程。
  他举了个例子,《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李,在写这本书时,她对结果没有期望太多,只是日复一日埋头创作,“整天坐在一张桌子前,光是蓝色牛仔裤就穿破了三条”。
  因此,我们要学会提高专注能力,享受过程。
  当你的思维只是放在完成的结果上时,你不仅在没有实现那些结果的每一秒中都感到失败,而且会体验到很强的焦虑,陷入纠结之中,对过程感到厌倦、不安、不耐烦。
  当你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时,你会开始感到平和、精神焕发和游刃有余,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忘记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获得耐心。
  如何将关注的点从结果转到过程,惠特克也提出了一个观点:用鉴赏替代判断。
  过早地判断一件事物是否可行,是草率的。
  马化腾在创业之初,也曾一度想把腾讯公司卖掉。
  可见,简单的对错判断,很容易让脆弱的创意夭折。
  对此,惠特克提出,用鉴赏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的工作,评价自己的作品是否值得坚持。
  所谓鉴赏,即将艺术与工作统一,对待工作就像对待一件艺术品。
  当我们卡在某个地方时,应该像画家审视自己的画作一样,远离自己的作品,退后到足够远,坐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全面而客观地观察,而不是苛刻的判断。
  用鉴赏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大局观,有新的观察和体会,从而提升自信心。
  在看其他人的创项目时,你是从外部看,是看到事后的结果。
  在看自己的作品时,你是从内部看,身在此山中,就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如果可以与自己的作品保持一定距离,用鉴赏的眼光去看待,就能进行视角切换,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
  唯有如此,才能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既不高看,也不贬低,而是冷静地分析判断,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改善。
  4
  前面两个步骤,帮我们坚定了立场。
  然而,在工作时,我们容易因为沉浸式的工作而失去方向。那么,该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
  惠特克认为,我们需要一个“灯塔问题”来指引前进的方向。
  灯塔问题可以是一个质疑或者是一个期待。比如,对自己提出“假如……,那样会很酷”“有可能吗?”
  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在进入职场一段时间后,慢慢熟悉了工作流程,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让他们失去了初入职场的新鲜感,因而开始懈怠。
  这个时候,若果能多用几个灯塔问题向自己提问,情况会好很多。
  认识一个从事财务工作的朋友,因为观察到某项工作容易出现人为性的差错,且核对工作量大,于是提出了改进方案,极大地降低了错误率,节约了时间,她也由此获得了成就感。
  当你感觉迷茫、失去方向时,提醒自己,对你而言那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这样能够有效帮助自己抵御懈怠,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意力,为自己找到新的突破。
  5
  身处网络碎片化时代,我们容易处于浮浅而繁忙的工作状态,忙碌、疲惫,然而效率低下。
  长此以往,不仅容易牺牲健康,也难以解决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想要摆脱忙碌而低效的怪圈,那么,不妨试着调整你的生活模式,每天都留出一块完整的深度工作时间,进入心流状态,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个人成长。
  正如惠特克所说的,从日常的烦琐工作中逃脱,保持精力与创造力,更好地实现人生与工作的平衡。
  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相信长此以往,你会获得更高成就。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