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财税新闻财税时评

周小川:货币宽松周期已近尾声 楼市调控着眼何处?

2017-03-28 文章来源:周小川 信息提供:证券时报 浏览次数:

  周小川:全球货币宽松周期已近尾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昨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分论坛上,在被问及美联储加息是否意味着长达十年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周期已经结束时表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
  不过,周小川也指出,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经济复苏步伐并不相同,因此各国的货币政策也不同步。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9月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欧洲又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其他国家也面临挑战,因此,我们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回归。现阶段,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央行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大方向上,大家都意识到了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局限,是时候考虑如何以及何时退出量化宽松的问题了。
  关于再通胀的问题,周小川表示,一些国家确实已经出现了再通胀,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上涨,但现在说全球范围内存在再通胀为时尚早。当然,还是要对通胀保持警惕,因为货币政策制定与通胀水平密切相关。
  周小川提到,在实施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许多国家都存在流动性过剩,虽然货币当局已开始收紧流动性,但这也将是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我们应重点强调结构性改革和长期的战略调整,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这个信号至关重要。周小川表示,事实上,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很重要,没有财政政策,很难进行结构性改革。即便财政状况不佳,也仍有必要运用财政政策。未来,会有更多国家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励财政政策的使用,但由于不同国家政策空间存在差异,应根据自身国情决定政策选择。
  当被问及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和非预期后果时,周小川回应称,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造成高通胀,或导致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领域的资产泡沫。但这是政策权衡的结果,因为目前的政策重点是使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所以即使货币政策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也不得不这么做。
  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周小川认为,每种政策都会有其相应的作用,因此应优化政策工具的选择。从理性角度来讲,现阶段更应该把政策组合调整为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
  他还提到,最近几年,很多公众作为投资者投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或购买金融产品,因而会过分关注货币政策。结果放大了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非预期后果。但他认为,经过这个阶段,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都会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关于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周小川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政策上做了一些储备,但这些政策并不是针对汇率的。实践表明,开放政策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是有益的。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金融部门开放,包括银行、保险、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和支付系统等领域。但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在扩大金融部门开放的同时,也关心中国投资者,特别是私人部门投资者能否在海外获得公平待遇。
  此外,周小川还指出,随着货币支付的数字化,现钞使用大幅下降。货币储存在电子账户中,或者以数字货币形式流通,就可以真正实现负利率。只有这样,在严重通缩和经济衰退的极端情形下,负利率才是可行的,也优于"直升机撒钱"的政策选择。
  周小川:宽松已到尾部 A股无视利空坚不可摧
  2017年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目前全球已经到达了这次周期的尾部,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不再是宽松的政策。不过他也指出,因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因此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他还指出,需要看到货币政策限度,要认真去考虑什么时候如何离开货币政策宽松的周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展开新的周期,周小川实际上也是在给市场提前打预防针,让大家对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出现的转变做好准备。
  周小川:要认真考虑何时、如何离开货币宽松周期 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2017年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目前全球已经到达了这次周期的尾部,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不再是宽松的政策。不过他也指出,因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因此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
  周小川说,在中国,过去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但是在2010年年底的时候,中国已经回到审慎的货币政策。他指出,全球经济的复苏会经过很多曲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也需要逐渐改变,变成比较审慎的货币政策。他认为,需要看到货币政策限度,要认真去考虑什么时候如何离开货币政策宽松的周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对于"再通胀"的问题,周小川认为,尽管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看到再通胀,但是从全球总体情况来看,判断是否再通胀仍然为时尚早。他认为,今年已经有些全球商品市场价格上扬,因此对待再通胀的现象,应该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这跟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直接关系。
  周小川还表示,在执行多年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在全球、在很多国家已经放弃了流动性。他指出,虽然货币政策制定当局已经开始紧缩,但是这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某些期间,我们会强调结构改革以及其他长期的发展战略,会发出信号告诉人们不要太依赖于货币政策,但是这个信号的发出是很重要的"。
  海通荀玉根:A股无视利空坚不可摧 市场将向上突破
  海通策略荀玉根3月26日发布研报认为,3月来市场担忧和利空不断,如美联储加息、地产政策收紧、21日海外市场大跌、23日B股大跌等,A股却坚不可摧,核心是基本面持续改善。去年12月以来A股振幅再次收窄,3月仅2.5%,历史月均9.4%。参考过去阶段性振幅收窄后行情和中期震荡市波幅,结合基本面分析预判市场将向上突破。
  据分析,A股进入二维投资时代:主题周期(一带一路、国改)+消费升级+价值成长。看多的理由是:利空和担忧不断,市场坚挺不倒。本轮行情核心逻辑是基本面不断改善,目前仍在延续去年1月底以来底部不断抬升的进二退一式的震荡市,这是一种良性震荡,类似春天,气温缓慢回升。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6.3%,继续回升,2月PMI指数升至51.6%,高频数据显示3月经济仍在继续改善,最近一周全国高炉开工率76.52%,较三月中上旬继续回升。A股投资越来越回归基本面,目前经济回升的趋势仍在,震荡市的中枢会继续抬升。
  展望后市,从上证综指月振幅看,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月振幅分别为6.5%、4.2%、4.2%、2.5%,远低于2010年以来历史均值的9.4%,处于历史最低区间。回顾历史,过去阶段性振幅收窄最终都向上突破。海通策略认为,此次窄幅震荡行情有望再次向上扩宽。
  关于楼市泡沫、货币宽松、消费衰退 周小川给出五大新论调
  作为掌控全社会资金流动性的政府部门,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但这种高关注度,也给其掌门人带来"烦恼"。3月26日,在博鳌论坛分论坛--货币政策的"度"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现身,而他在论坛上的一席讲话也迅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也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对于执掌央行15年的"老江湖"来说,他也喟叹,"这几年公众过于关注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有些过激"。
  "我在国际清算银行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等场合参加了许多讨论。讨论的主要结论是不能认为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胀或资产泡沫是非预期后果。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造成高通胀,或导致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领域的资产泡沫。"
  楼市"泡沫"的定性,已经在政府高层形成共识和反思,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发改委主任何立峰等高官近日均公开谈及此话题。从近期一线楼市密集出台的楼市调控措施看,"挤泡沫"势在必行。
  周小川最新给出五大新论调
  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就货币政策谈了很多干货,小编在此梳理以下要点:
  1、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通胀和资产泡沫:预期到的后果
  周小川称,关于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他在国际清算银行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等场合参加了许多讨论。讨论的主要结论是不能认为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胀或资产泡沫是非预期后果。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造成高通胀,或导致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领域的资产泡沫。但这是政策权衡的结果,因为目前的政策重点是使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所以即使货币政策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也不得不这么做。
  2、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已到周期尾部
  周小川表示,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目前全球已经到达了这次周期的尾部,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不再是宽松的政策;因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因此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以中国来说,过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底,采取了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2010年底,国务院决定,回到谨慎的货币政策。
  3、认真考虑何时、如何离开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很大的挑战
  周小川表示,全球的复苏经过了很多曲折,我们看到欧洲主权金融危机仍然没有解决,还有一些问题在发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货币政策也需要逐步改变,变成审慎的货币政策,这里存在很大的挑战。
  "无论如何,我认为要看到货币政策的限度,认真去考虑,什么时候考虑如何离开货币宽松的周期。"周小川称,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货币政策不是万金油
  周小川说,在3年前澳大利亚G20峰会上,20国集团领导人当时号召GDP在增加2%作为复苏目标。按照他的观点,货币政策造成资产泡沫是不预期的后果,的确让政策制定者过度依赖于货币政策本身,但现在央行知道了,货币政策不是万金油,不要认为量化宽松可以治好每个国家的不同疾病。
  5、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
  周小川认为,政策制定者也许会改变这些政策执行的先后顺序,每个政策都有自己的功能,应当选择正确的政策工具。他感叹,如果人们是理性的,可能会调整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而不只是货币政策。这几年公众过度关注货币政策,包括消费者、投资者,他们对股市、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买一些金融产品,因此市场对货币政策反应似乎有点过激,这也是最近的情形。某种意义上来说,货币政策造成的后果是非预期的后果,这段时期后,人们会更合理理性认识。
  房价上涨全归于货币政策?李稻葵反驳
  周小川说不能将资产泡沫(如房地产)认为是非预期后果,同时,当天一同出席论坛的经济学家李稻葵也辩称,"不能把房价上涨完全归结于货币政策"。
  李稻葵称,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会带来房价上涨、资本外流等溢出效应,但也不能把房价上涨完全归结于货币政策。他表示,房价上涨也有很多结构性的原因,如政府缺乏土地供给。
  "大城市把很多土地供给写字楼等商业地产,因为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创造GDP,但住宅地的供应量却很少。所以不要责怪货币政策,觉得所有问题它导致的。"李稻葵说。
  再说说楼市泡沫的"后遗症"
  楼市的疯狂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其他领域带来了严重拖累,这些拖累恐怕是很多人之前都没想到的,也是最近政府不得不出重拳抑制楼市过热的重要原因。
  1、假的去杠杆
  虽然去杠杆是 2016 年企业发展的主题词,尤其是实体经济部门债务杠杆首当其冲,但 2016 年企业杠杆率的下降是因为杠杆被转移到政府与居民部门。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存量占GDP的比重在2016年终于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
  太和智库研报估计,债务增速放缓对工业企业利润的贡献超过 40%,但仔细观察杠杆数据,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存量下降并不是真正实现了"去杠杆",而是转移了杠杆。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加杠杆,替代了企业部门的杠杆。这种因"杠杆转移"而恢复的利润并不能说明企业效率的有效回升,企业利润回升的可持续性存疑,而"真实去杠杆"仍然迫在眉睫。
  2、假的去库存
  太和智库研究员张家瑞称,大家比较习惯用商品房的代售面积衡量房地产的库存,但其个人觉得这个指标严重低估了房地产的库存。
  据张家瑞解释:
  首先,房地产开发面积也有可能是库存,因为很多开发商在开发的时候就已经在预售了,所以应该被算作是库存。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是楼修到一半烂尾了,最后没有修成,所以没有进入代售面积,但仍然是房地产的库存。
  其次,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老百姓(603883 公告, 行情, 点评, 财报, 圈子)买房可能都是第二套、第三套、第N套,买了房以后,这个房子还是库存,只不过户主换了,由开发商的库存变成了老百姓的库存。
  "所以我觉得商品房的代售面积低估了中国房地产的库存,应该用房地产的开发面积看,而2016年初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出现大幅跳升,当时出现了很多地王,由此来看,房地产行业还是在加库存。"张家瑞称。
  3、物价上涨
  过去中国物价的上涨都靠猪肉,也就是"猪周期",但今年以来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CPI非食品分项数据自2002年以来首次超过食品分项引领CPI上涨,其中非食品分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产。分析认为,房地产高起的价格直接拉动经济的总成本,而且增加了服务的成本,因为服务业的成本上升会非常快地影响到我们的CPI。
  我们看到总的CPI数字时,可能觉得不高,但是实际生活中都有体会,现在雇佣家政服务人员是越来越贵,原因在哪里?房子贵了,他提供服务的前提是在城市落脚居住,所以家政人员的收入也要提高。
  4、消费增长动力不足
  今年2月,中国的消费增长数据自2013年以来首次回落到个位数。消费增长动力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房价太高。通俗讲,就是老百姓的钱都拿去买房,甚至还向银行贷款买房后,还能剩下多少钱去消费呢?
  楼市调控要"管住炒"也要"保障住"
  入春以来,部分城市房地产强势反弹。近期,一批热点城市和地区加强楼市调控,持续在"双限"上着重发力。在需求端下猛药,为救急所必需。而从长效机制看,还是要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基本定位,必须深入研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楼市调控方面,既要加短鞭,更要用长策。既针对"炒"遏制投机,也要针对"住"稳定预期、保障需求。
  要"管住炒",也要"保障住"。"住"是核心目标。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需要把楼市调控目光更多投向"保障住"。沿着这条主线往下走,调控的政策空间还很充裕。诸如加快棚户区改造,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多层次住房体系建设等,都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政府制度供给和企业产品供给形成合力,持续发力。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辅相成的。"双限"调控,短期内稳定了市场,为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时间窗口。在楼市调控中,应抓住改革"窗口期"的机遇,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理顺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和人口政策,正本清源,形成长效机制。
  李扬: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应把着眼点放在房价上
  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接受采访。
  3月24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房地产调控不应把着眼点放在房价上,而应当调控一些可能影响价格的制度和规定。
  李扬表示,目前调控的依据仍然是价格,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该把着眼点放到价格上。"所有资产市场如果把眼光盯在资产价格上,就是本末倒置。"李扬说,"我的建议还是应回归房地产的本性,作为人的必需品的本性。应当调控一些可能影响价格的制度和规定。"
  当天,李扬还详细讲了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一段探讨。两人认为,中国房地产调控应重点关注这5件事:
  第一、一定要确立城市化步调和土地供应的关系。"一个城市增加了1万人就要增加1平方公里的用地。而我们现在城市化是一条线,土地供应又是一条线,相互无关。而且还会出现房价涨、土地供应减的情况,这就是不对的。"李扬说。
  第二、解决居民住房以买为主还是以租为主的问题。中国的事实情况是以买为主,造成了中国的住房自有率达到86%,世界最高,这项数字在美国仅有66%。"从经济的合理性上有些人该不该买?这个问题要回答。我们建议是逐渐转到以租房为主。德国只有30%的人买房子,德国就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房地产市场波动而造成的经济危机。"
  第三、土地价格在房地产价格中的比例。李扬称,"黄奇帆认为,土地价格必须被控制在房价的三分之一以内。"
  第四、要调控税费。"目前税费仍然偏高,这次全国两会上很多人又在谈房地产税。针对房地产,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税和费,在开征房产税前,前面的税需不需要整顿一次呢?"李扬说。
  第五、可以通过杠杆率非常有效地调控房地产市场。"能用杠杆率调控何必要限制呢,如果想再买房,100%的自有资金不就完了嘛。只要没有杠杆、不对社会产生外溢性影响,用你自己的钱,何必去管。"李扬说,"这个经济手段是很有效的,我很奇怪为什么都不用呢?"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