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财税期刊

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 一次性扣除的处理要点

2018-05-25 文章来源: 秦文娇 信息提供:中国税务报 浏览次数:
  根据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企业新购进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设备、器具可以一次性税前扣除。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在会计上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则不会产生财税差异;若在会计上不选择这种计提方法,则会产生差异。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规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企业新购进的设备、器具(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本文结合会计准则,分析如下:
  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内容
  对财税〔2018〕54号文件的理解,注意以下关键点:
  1.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的设备、器具,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即动产。
  2.新购进包括外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以物抵债等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经济行为,"新购进"中的"新"字,只是区别于原已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购进的二手固定资产。
  3.单位价值是单价不超过500万元,如果该资产入账时抵扣了进项税额,则为不含税价;若入账时没有抵扣进项税额,则为含税价。
  4.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享受一次性扣除政策,允许存在财税差异。一次性税前扣除包括残值。
  5.汇算清缴不需要备案。
  6.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都可以享受该优惠政策,并且2018年预缴申报企业所得税时便可以享受。
  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对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在会计上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则不会产生财税差异;若企业在会计上不选择这种计提方法,则会产生差异,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进行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即根据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简单地理解就是,现在相对多缴税、未来相对少缴税,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现在相对少缴税、未来相对多缴税,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人,2019年购入一台500万元(不含税价500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票80万元)的设备,会计上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假设残值为0。税法上2019年一次性扣除。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1.2019年购进设备
  借:固定资产--某设备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0
  贷:银行存款 580
  2.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等 100(500÷5)
  贷:累计折旧 100
  3.纳税调整
  会计上每年计提折旧100万元;2019年税前一次性扣除500万元、2020年及以后年度税前扣除折旧为0万元。
  2019年,税法折旧相对会计多扣除;2020年及以后,税法相对会计少扣除。即:2019年相对少缴税、2020年及以后年度相对多缴税。2019年预期以后年度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2019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500-100),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 100(400×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00
  2020年及以后年度,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所得税费用 25
  延伸分析:
  4.假设2021年初将固定资产转让,处置收入为232万元。
  (1)处置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
  累计折旧 200
  贷:固定资产 500
  (2)计提税金:
  借:银行存款 232
  贷:固定资产清理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2
  (3)确认损益:
  借:资产处置损益--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1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
  (4)转回差异: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75
  贷: 所得税费用 75
  纳税调整:计税基础为0,账面价值为300万元,应纳税调增300万元。简单地理解:税法上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后期处置时,如果不考虑减值准备,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剩余多少便纳税调增多少。纳税申报表的填报见文末表。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公路管理局)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