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财税期刊

财务造假!这个案例,告诉你虚构交易的公司是怎么死法

2017-09-22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信息提供:专一网 浏览次数:
    看点一:虚构交易,造假最便捷也最恶劣
    本案太化股份通过虚构交易,虚增了营业收入,属于财务造假中最常见、也是性质最恶劣、最具欺骗性的一种手法。
    虚构交易是虚构经营的一种表现,常常通过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
    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所以涉及到企业经营业务的所有环节,都存在着造假的空间。
    我们不妨来模拟一下虚构交易都涉及哪些环节:假如我要虚构一笔销售业务。
    销售前我们要虚拟一个客户,然后伪造一份销售合同;
    销售时我们要伪造出入库单、运输单等;
    付款时我们要伪造销售发票;
    现金流入时我们要伪造银行存款对账单、银行存款调节表;
    最后纳税时还要伪造纳税单据。
    如果有进出口业务,还要伪造报关单、信用证等等。
    总之一旦撒了一个虚构交易的谎,后面就要用无数的谎言去圆谎。
    可见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靠利用会计手段的小聪明了,敢这么玩的人,一定胆大包天,蔑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性质非常恶劣啊。
    历年来虚构交易最被人拿出来讲的“反面教材”,就是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银广夏。
    他就是通过伪造购销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虚构交易,涉案金额7.45亿。
    另外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其造假手段也有虚构交易。除此之外还有黎明股份、麦科特、蓝田股份等等。
    而本案太化股份一样,厚着胆子,虚构了7亿营收的交易。
    看点二:太化股份的粉墨登场
    太化股份,主要做焦炭、化工产品的贸易,贸易收入占总营收的80%以上。
    2014年太化股份实现营收33.7亿,同比增6.32%;实现归母净利润1910万,较去年相比,扭亏为盈啊。
    然而同期他的贸易收入的毛利率却只有0.57%。
    太化股份正是凭着这份看起来没啥毛病的财务报表—粉墨登场。
    然而戏还没演出多久,就被台下的专业评委“爆了红灯”。
    这位专业评委,来自财政部驻山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下称专员办)
    专员办指出:太化股份在2014年的财务报表中做了手脚,即:通过虚构交易的手法,虚增了11.47亿的贸易收入。
    这么一搞,事就大了啊。
    在座的另一个专业评委,证券监管层,立马跟着逼问太化股份,你丫可是在我地盘上混的,老实说你到底有没有作假?
    好歹太化股份也是个国企,腰杆很直,他矢口否认:哥没造假。
    并且他还摆出了很多理由,凸显自己目前现状的特殊性。
    例如:目前他已经配合上头搞综治,关了很多化工装置,现在在搞转型。
    只是因为内控制度有缺陷,存在贸易业务的单据缺失,或者单据办理不及时的现象,误使大家以为我们的贸易业务“看起来像造假”,但只要完善内控制度,就没啥大事。
  然而监管层可不会听信片面之言,既然有专业评委提出了质疑,这事就一定会查到底。
  最终太化股份造假案还是东窗事发了。
  看点三:太化股份的造假全攻略
  太化股份造假的中心思想就是“无中生有”——虚构交易。
  即:太化股份通过自身或者子公司,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假扮了一个“假中间商”角色,把别人的购销买卖,确认为自己的收入。
  这个套路,太化在这个造假案中,运用了多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是跟哪些买方卖方玩的,又各自虚增了多少收入。
  1)太化股份与太原某工贸公司和山西某投资公司,签订焦油购销合同,虚增收入3.16亿;
  2)太化股份与太原某焦化公司和山西某焦化公司,以及与山西某经贸古交分公司和山西某焦化公司,签订工矿品购销合同,合计虚增收入4754万;
  3)太化股份与山西某煤焦公司和山西某物贸公司,签订焦炭买卖合同,虚增收入3440万;
  4)太化股份与山西某煤电公司和山西某公路公司,签订盘螺购销合同,虚增收入6682万;
  5)太化股份与山西某煤电机电厂和新矿某贸易公司,以及与山西某煤电机电厂、新兴某贸易公司,签订高线、螺纹钢购销合同,合计虚增收入1300万;
  6)华旭物流(太化子公司)与山西某国际公司和山东某化工公司,签订氯化钾购销合同,华旭物流虚增收入9865万。
  除此之外,太化股份还存在利用第三方,将同批货物重复销售了2次,收入自然虚增了4000多万。
  上述虽然虚构交易的次数较多,但是都具备三个共同的特征,且十分异常,与我们所理解的正常商业逻辑相违背。
  一是太化股份与供应商、客户分别签定采购合同与销售合同,除价格条款以外,商品名称、数量、规格、结算方式、提货方式等其他条款均基本相同;(合同条款存疑)
  二是太化股份均不负责合同项下商品的运输、检验和仓储,全部由客户向供应商自提、供应商送货至客户或直接在商品存储地转移货权;(不参与货物周转)
  三是在结算方面,主要为客户向太化股份交付货款后,太化股份再向供应商交付采购款。(先收款,再付款)
  如此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交易行为,一定是有问题的哦。
  看点四:评委们是从什么细节看出财务造假的猫腻的呢?
  太化股份2014年虚增贸易收入的造假案,在专员办和证券监管层的携手下,破了案。
  那么监管层们是从哪些财务指标上读出了财务异常的?我们重新翻阅了太化股份2013年、2014年(造假年)、2015年的财务数据,发现了几处疑点。
  疑点一:2014年净利润预测数与实际净利润数相差巨大
  太化2014年业绩预盈公告,业绩预测400万,而后实现净利润为1910万,相差了近5倍!
    要知道,虽然预测数据不可能与审计数据完全一致,存在差异是允许的。但是如果有达近5倍的差距,存在巨大的会计差错的概率就大幅上升。
    先期确认收入和利润,后期再做会计差错调整,这是财务造假中容易出现的手法。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分析过的欣泰电气就是这么玩的。
    试想:在高耗能业务不断关闭,行业景气度不好的情况下,净利润能实现这么高的增速吗?这块激增的净利润,从何而来?
    而太化股份也并未给出足够令人说服的理由,令人心生疑惑。
    疑点二: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毛利波动太大
    2015年太化股份的贸易收入为20.8亿,较去年下滑25.44%。毛利率只下滑了0.01%。
    同时2015年太化股份的归属净利润为-1.7亿,较上期同比下滑了1027%!
    这净利润一下子吞掉了这么多,都去哪里了?
    我们发现,在太化2015年财报中,太化计提了1437万的坏账,以及1.96亿的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这1.96亿的资产减值,主要是对2014年处于停产状态的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过干嘛放到2015年补计提?
    太化解释称,当年固定资产停产,我们没怎么计提,后来有人要买这个资产,我们重新评估了下,按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补提了 1.96  亿,没想到一下子减值这么多啊。
    然而一贯发生这么大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监管层一定不会轻易放过呀。
    疑点三: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
    2012-2014年太化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入不敷出,现金净流量连续为负。
    2014年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净额为-1.2亿,与2014年1910万的净利润出现了背离。
  疑点四:收入结构变动大
  2013年太化的贸易收入21.29亿,占总营收比重为67%;2014年贸易收入27.9亿,占总营收比重为82%;2015年贸易收入20.8亿,占总营收比重为90%。
  收入结构对于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一般不会出现如此大的结构变动。
  而太化在短短三年内,贸易收入的贡献值蹭蹭的提升,收入结构在跳舞,这是准备“变形”了吗?
  不错,太化在对监管层的问询中回复:贸易业务的增长,是应对转型过渡时期的特殊任务,因为化工生产都关了,为了能安置下岗职工,只能做做“中间商”业务了。
  回忆一下太化股份近三年的利润变动,很显然,太化确实很努力,也很时髦,让小伙伴们体验了一回云霄飞车。
  综上来看:以上四个疑点,太化股份的财务真实性,已经亮了红灯。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2014年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到2015年却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往往中介机构的审计意见的变化,也是提醒大家警惕财务造假的一个重要信号。
  PS:
  虽然太化股份造假案被曝光,其背后财务造假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虚构收入,就是为了操纵利润,太化股份靠着这招,让2014年的净利润一下子扭亏为盈。
  之所以要铤而走险,可能如专员办所言,太化也许是为了完成国企的上级考核指标吧。[2]
  不过,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本案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监管层拟作出以下处罚决定:
  1、对太化股份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四十万元的罚款;
  2、对邢亚东、张瑞红给予警告,并处以五万元的罚款;
  3、对赵敏、王秋根、王建国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的罚款。
  对于财务造假的虚构交易手法,或对于太化股份造假一案,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