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税收正在褪去艰涩、专业的外衣,成为全体国人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之一。不仅如此,税收的思维也已经成为很多人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视角。事实上,税收本身就来源于经济,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税收的视角去反思一切事物,往往能看得更真切。加之税收数据较之统计数据更为确切,从税收视角研究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就更为精确。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是纳税人,税收思维的"平民化",更有着政治层面和社会进步层面的标杆意义。
且不说现在涉税新闻已经逐渐以更大的篇幅,更高得到频率占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税收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税收视角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我想,税收视角能够更能理性地反映一些事物的本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比如,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个人所得税,从税务系统的统计看,目前缴纳主体仍旧是工薪阶层。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税收问题或经济问题,但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为
随着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从最初的800元一路提高到3500元后,中低收入群体几乎就不缴纳个人所得税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为何富人不是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体?
按照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原理,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者不缴税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从现实看,富人没有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主体,很重要的原因是富人的收入渠道比穷人多得多,有些还非常隐蔽,甚至是灰色的,单是其逃避缴纳税款的渠道非常多。对税务机关而言,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和信用管理系统,加之政府部门间的相互掣肘,税务机关往往难以掌握到足够的富人收入信息。相比较而言,工薪阶层收入渠道单一,而且往往都由单位代扣代缴,其收入就很容易监管到。
接着问题又来了:那富人为何不自觉一点呢?这个问题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预料到了。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计,先富起来的地方和群体,通过税收转移来帮助后富起来的地方和群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但前提是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为只有狠抓精神文明,使人们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匹配,先富带动后富才有可能。否则就很容易"为富不仁"。
但遗憾的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的确不愿意帮助仍旧没有富裕起来的群体,反而携带巨额收入去了国外,并引以为豪。这不仅仅是个人思想境界层面出了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塑造、巩固和传承出了问题,也是国家层面的各项制度设计出了问题。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既能帮助穷人,也能留得住富人,同时让穷人有极强的意愿想成为富人,更能让富人有极强的意愿和责任帮助穷人。我想,这应该是幸福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再追问下去,我想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探讨。比如,政府部门间为何就不能实现高效的协同,共同建立富人的收入信息管理体系?我国的公民征信体系为何就不能尽快建立?除了监控富人的收入,为何就不能监控富人的消费?等等。
改者,修也;革者,弃也!改革,就是要修正那些还值得修正的,革除那些不值得修正的,税收正好为我们决定对一些事物是"改"还是"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照体系。因此,我希望我国正在来临的这个"税收时代",是一个责任时代,改革时代和幸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