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财税新闻专题新闻

股市改革勿意气用事

2012-08-08 文章来源:刘杉 信息提供:中国财经报网 浏览次数:

  对于股民而言,听郭树清的话而操作的人赔钱,不听他话的人也赔钱。
  比起历届证监会主席,本届主席郭树清对投资者更关心。年初,郭树清力挺蓝筹股,演讲时公开宣称"蓝筹股显示出罕见投资价值",此话被称为"史上最牛股评"。如果当初听郭主席的话,买入蓝筹代表银行股,投资者一定赔得很惨。
  当然,不拿郭主席当干部,不买蓝筹买入ST股的,这几天也是恨得咬牙切齿。ST板块连续两天近乎全线跌停,让炒垃圾股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7月27日收盘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就《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上交所为风险警示股票分别确定了1%的涨幅限制和5%的跌幅限制。这种对交易制度的修改出乎市场意料,舆论也产生分歧。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里,ST板块几乎全线跌停,并带动大盘杀跌。上交所导演的股市惨剧震动市场,使得深交所不得不出来喊话,告诉市场暂无计划修改规则。
  对于上交所做法,各方看法不同。赞成者认为,这有利于改变股市固有模式,鼓励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对市场来说,短期是利空,长期是利多。反对者认为,这是人为改变市场规则,损坏投资者利益,缺乏对价值投资的辩证认识。
  笔者以为,上交所的行为乃是意气用事,根本未顾及投资者利益,属于典型的官商做派。长期以来,市场之所以乐于依靠买卖差价赚钱,表面看是上市公司缺乏分红意识所致,其实质还是投资者对股市圈钱文化的否定。IPO审批制导致众多公司虚假包装上市,大部分上市公司本无投资价值,投资者岂敢长久持有。殊不知,现在的ST板块里,有不少当年颇为风光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如果听信了"买入并持有"这样的"价值投资"断言,不仅损失惨重,今天还要再遭受上交所的蹂躏。这样的价值投资,真的有价值吗?
  上交所的这种改革实在值得商榷。
  首先,以行政手段分配资源,违背市场规律。
  市场是否投资垃圾股,既要看股市供求关系,也与投资者风险偏好有关。俗话说,萝卜咸菜各有所爱,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无视投资者的风险分类。当然,一个正常的股市应该以价值投资为主流,但投资者是否买入垃圾股,也与股市供求有关。ST之所以成为壳资源,在于IPO审批制的存在。如果IPO实行注册制,无需证监会审批,壳资源就会失去价值,垃圾股自然变得乏味。至于投资者是否热衷于重组概念,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垃圾股也不乏"乌鸡变凤凰"的传说,再说了,投资者买卖垃圾股赔了钱又与监管者何关?
  其次,非对称交易损害投资者和股东长远利益。
  涨幅与降幅的非对称设置,使多头利益受损。如果一个切实进行资产重组或重新进入成长周期的公司,很可能因为交易规则限制,使其公司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并因此得到低估,这会让投资者的投资效率降低,损失投资利益。公司价值低估也会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无益于公司正常发展,损害股东长远利益。
  第三,随意改变交易规则,损害现有投资者利益。
  ST股市升跌幅限制已经成为交易规则,很多投资者是在既定规则下进行股票买卖的。上交所无视现有投资者利益,随意改变规则,显示出霸道的做派,骨子里缺乏对投资者的保护意识。买蓝筹股的是投资者,买垃圾股的也是投资者!
  上交所的改革意见,如果出于简单的"父爱主义",无知中倒也显露出真情。如果打着改革的旗号,坚持以自己的好恶来强行修改规则,则显示其过于意气用事。
  (作者为南开大学国经所客座教授)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