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经济观察报》一则名为《我国十二五期间或大规模减税中低收入者负担轻》的新闻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并被多家媒体转载。该新闻称:“针对中低收入个人和大部分企业减税,将成为中国“十二五”税改的关键词。据悉,个人所得税改革最早将在明年择机推出。知情人士称,这还只是“十二五”一揽子税收规划的一部分。”
认真看了这篇报道的整个内容,笔者发现,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最关键的消息源,《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援引的全部是“知情人士”的话。我很纳闷,既然是“知情人士”,为何这样的一个利好消息不亮明身份?既然是一个确定的消息,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的官员为何不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解读“十二五”规划中的减税部分?还有,这个“知情人士”到底“知情”到什么程度?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透露”出“大规模减税”的消息的?《经济观察报》的记者“采访”该“知情人士”时是否经过了其本人同意?“大规模减税”的结论到底是官方的正式结论还是这位“知情人士”自己的猜测?这一连串的问题都不清楚。核心的东西不清楚,来路不明,请再多的人来评论、佐证又有什么用?!!!
猎奇是新闻采访的一个方向之一。但依笔者愚见,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性问题千万不要“猎奇”。你猎奇了,过足瘾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这根本不是真的,受原来消息影响而改变战略决策的企业和个人又该找谁弥补由此带来的损失?!
陆定一曾经对新闻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他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觉得这个定义只能针对于一般的消息,对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报道就大不适用。在我看来,一个新闻从最初的状态到发表,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线索,第二个阶段是从线索入手发现的事实,第三个阶段是在事实进行论证、分析基础上发掘出来的真相。尤其是政策性的报道,只有发掘到真相这个阶段,这个报道才算完成,才能起到公众媒体应该发挥的作用。线索、事实、真相,三者有一定的重合,但又有很大区别。有些线索是事实,有些就不是;有些事实是真相,而有些就不是。公众最想了解的是真相,而不是线索。
就拿上述报道来说,其实就是个线索而已。突然爆出这么一个“炸弹”,似乎挺成功,实际上却极有可能误导公众,笔者认为此举有哗众取宠之嫌,甚至很不负责任,应值得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新闻同行诫勉。
还是本文标题的那句话,请别让没用的“子弹”乱飞!如果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非诚勿扰”!同时笔者也提醒大家,对那种没有确切消息来源的报道,如“据接近XX高层人士”说的,“知情人士”说的,“不愿透露姓名的XX”说的,“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的,等等,十有八九不靠谱,看这些消息一定要多加分析,不要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