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财税新闻新闻聚焦

房地产总公司与子公司正在激烈博弈现金流

2023-12-03 文章来源:董大小姐 信息提供:一勺言 浏览次数:
  这两天,大家都在热议监管机构的50家房企白名单。
  一位已经看到了白名单的朋友表示,他对不在白名单上的房企,持非常不乐观的态度。但是,登上白名单的部分公司,也不代表就能东山再起。
  「安全着陆是第一位的,东山再起就别想了。」他说。
  行业给了暴雷房企,足够多的关注度。
  其实,未暴雷房企阵营里,现在正在集中力量干一件大事:「去库存」。
  比如某房企就加码了一个考核指标,开始把公司「去库存」的任务分派到个人,绑定到地方管理层团队的绩效和奖金包上。
  到年底,如果存货还卖不出去,代价是很大的。不光地方团队连坐要扣钱,甚至地方管理层也要挪位置。
  整个行业,都在被房企去库存的紧迫感裹挟。
  一、迫在眉睫卖存货
  库存年年有,但只有今年,处理库存成为了许多房企的战略性第一任务。
  大家曾经认为,库存可以等一等,放一放,等待新一轮行业周期起飞。
  而今天,地产下行时间已超历史纪录。
  这其中,有许多公司的库存比重,是聚焦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拿的地。21年下半年,市场高位跳水,大量库存也随之现身。
  降低库存血压的老方法,不奏效了。
  以前,开发商为了覆盖库存的折损,可以从各地抽调资金,或通过外部融资路径,去拿新项目——以新货值的利润替代旧库存的损失。
  但随着房企持续爆雷,各地强化预售资金监管,抽调资金的路已经堵死,外部融资路径也不通畅。
  从2021年的下半年开始,一些头部房企率先行动起来,意识到保现金流的重要。他们决定开源节流,控制开工量。
  到2022年上半年,又开始增加工抵房。与此同时,像龙湖、万科、华润等房企,都开始在公司内部做大规模的库存盘点。
  第一步是,一些开发商从集团层面开始盘点大宗资产,比如酒店、写字楼、商铺等等,寻找机构投资者接盘。
  第二步是,清点住宅库存。集团开始正视,盘子里有多少是垃圾。
  开发商发现自己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内生性的项目造血,来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想要现金流,就必须盘活存量项目。
  这件事甚至还有了时间限制。
  为什么?
  其一,滞销项目还在不断贬值,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差。客户用脚投票。
  其二,次新房冲击波已经开始。
  「有别于2015年的新房去库存时代,行业已迎来了历史性的总量大库存时代!」
  二手市场已出现结构性抛售潮。未来数年,二手挂牌量将呈现确定性的持续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次新」二手房源将冲进市场,加剧存量战场的空前惨烈。
  这些都给房企去库存,加码了难度,让问题显得刻不容缓。
  上文提到的央企,不久前才把去库存指标单独提出来,和地方团队绩效、奖金挂钩,希望引起重视。
  而据了解,华润、中海、招商蛇口、绿城等多家房企,都早已经在集团层面拉起了去库存警报。
  大战一触即发。
  二、降价的灰度空间与央地博弈
  地方团队到底该怎么「去库存」?
  据了解,早在2022年初,H房企就在内部做了一个整体测算,他们盘点了在全国所有卖不动的项目,交叉分析了流速与价格,计算最终要折损多少才可能让项目动起来。
  最终的分析结果显示,折损额非常大,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于是,H房企就提了一个新思路。由集团迅速凑集一笔钱,去热点城市,尚能支撑高周转的城市,寻找价格倒挂比较大的项目。
  拿下来之后,抢卖一波,迅速回流资金,用新增项目的盈利去覆盖华润去库存的折损。
  房地产是辆自行车,只要蹬车,就能往前走。车不能停。这是一个思路。
  但有能力这么做的公司,已经没几家了。
  现在,被用来去库存的方法,无非以下几种:
  降价,升佣,上渠道,工抵房,赠送车位或精装修,甚至也有给滞销户型增配或新建样板间的打法等等。不一而足。
  在最开始,集团下达去库存任务的时候,一些城市公司的营销团队,为了完成考核,会找集团要资源和「道具」。
  比如要求给滞销项目增加样板间,改造售楼处和示范区。
  但是,这部分费用最开始地方并未预留,矛盾随之而来。
  随后,供应商们怨声载道,发现自己成了这一波房企去库存匕首的靶心。「一旦房企加速去库存,工抵房比例就开始飙升。」
  但这么多路径里,地方最受宠的招式还是,降价。
  目前,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别墅,已经有总价打到4折的了。
  降价背后,充满了地方和集团的博弈。
  到底降价多少可以顺利去化?大部分开发商会遵循项目周边的竞品和二手房的价格基准线,做一定折让。可是,这里面也有不少灰色空间。
  据了解,有一家开发商的地方团队,为了把价格打到位,故意把隔壁竞品项目的几套特价房,报成了周边均价,以此向集团要更多的降价尺度。
  可谓无底线降价,只求速度,打骨折。
  这背后其实也在迎合集团的一种导向。地方团队摸清了集团的心思,认为相比亏损多少钱,集团管理层们更在乎的是,能不能顺利把存货清掉。
  因为,只要存货还在那里,就在不断占压公司的资金。售楼处得开着,营销团队要养着,钱每天都在源源不断从指缝流出去。
  谁能结束这个局面,谁就有了谈判的筹码。
  这为地方团队和集团博弈项目降价的尺度和空间,提供了一层肥厚的土壤。
  不过,申请降价这件事,本身也在挑战房企过去的决策机制和链条。
  因为,很多开发商的降价流程审批太长,等价格真的调下来了,黄花菜都凉了。
  这背后,是更多公司并未真正意识到,行业去库存的惨烈程度和竞争力度。
  如果还按照以往调价程序慢悠悠的走,只会离去化目标越来越远。
  三,出清也得靠激励
  集团当然也要和地方博弈,想方设法不让去库存的局面失控。
  对集团来说,出货虽然重要,但掌握火候也很重要。
  因为,资产减值过大是大忌。
  一些开发商开始拿单栋楼试点。一个项目,先拿出一栋楼,给到地方降价的底线,先试试市场水温。不会允许地方一上来,就降价动静太大,同时避免出现大量业主群诉。
  接着,出现了一个衍生问题。
  要怎么激发地方团队,既卖了存货,又能让公司少亏一点呢?
  据了解,像万科、中海这样的公司,都在内部设置了一个「减亏奖励」。而今年以来,一些开发商同行也都开始在内部纷纷琢磨、效仿。
  什么叫「减亏奖励」?
  就是集团认下地方对当地库存项目的亏损额,如果地方团队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公司少亏点钱,让窟窿变小,就可以得到奖励。一般的做法是,看地方能否在价格底线之上卖掉,或者能够减少相应的成本等等。
  这对那些「新官旧账」自然很友好。
  清算时刻,前人挖坑,后人填的现象,在房企内部一直很普遍。
  一些城市总发现,很多存货压根不是自己拿下来的,属于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但现在却和他的绩效、奖金挂钩,实在是冤大头。
  「减亏奖励」如果能真的落地,对他们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毕竟,集团一味强压地方去库存,罚着罚着,很多人都躺平了,也有人在等着N+1,对奖金不抱期待。
  说到底,房企还是要靠一线来解决现金流的问题,市场的要交给市场。
  房企去库存的机制设计如此困难。如果集团要流量,地方就与之谈价格,公司要以大幅度的折损利润和价格为导向;如果公司要利润,流量就要靠边站,一线营销团队直接躺平。
  央地博弈无处不在。一线指责集团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更要,但问题是现在大量的房企,尤其是上市公司房企,早已经是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2023年,对于不想逃跑或不能逃跑的地产人来说——
  不管是自食其果,还是被动背锅,过去的坑,都到了不得不填的时候。
  这一波房企去库存大赛,箭在弦上。
  综合来看,最难的还是那些与合作方裹挟的库存项目,想动一小步,要运作一大步。长期堆积滞重的项目,基本不可能短期内春风化雨。
  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有人忍不住怀念地产黄金时代:
  「现在还留在房企里的人,一大部分都在帮别人擦屁股。好羡慕那些已经功成身退的房企地方管理层。他们赶上了行业红利期,挥一挥衣袖,该带走的都带走了。」
  不知道,留下来收拾牌桌的人,又有多少是当年埋下库存种子的人呢?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