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虚开案件相当有戏剧性,不仅暴露出了虚开案发后,老板的甩锅操作,财务的无奈背锅,而且在二审时还迎来了巨大反转。
一审时,公司和法定代表人王某某等5人都被判无罪,只有财务总监和销售主管被判刑了。检察院抗诉,二审来了个大反转,不仅公司被认定为犯罪,法定代表人还被判了12年,连带其他人也都被判刑。
这起为满足新三板上市业绩要求而虚开的案件,请跟随我来看看案件的具体情况,之后再来分析,从这起案件中,作为企业财务人员遇到同类事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降低风险。
素材来源于真实裁判文书,案号在文末,为体现主题,有部分改写。
一、为冲业绩,全员卷入的虚开链条
云南普瑞生物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瑞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某某1,一直想把公司推上新三板。但是当时公司一年销售额也就千把万元,离新三板上市业绩要求差距非常大。
但是,这不能阻止王某某的上市梦想,他给公司的财务总监周某某、销售主管尹某某下达了死命令:”业绩必须提高上去,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这句话,有没有人觉得很熟悉?)接到老板的指示,周某某和尹某某开始想办法了,办法就是通过虚开来虚增业绩,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通过虚构农产品收购业务,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虚抵增值税进项,这样对外虚开发票时,就不用交增值税了。为此,周某某和尹某某找了一些医院和公司的员工等15人的身份证信息,虚构他们向普瑞公司销售农副产品业务,物控部经理李某某则按照他们的要求,开具虚假的入库单,开票员王某某2则根据这些虚假的入库单,开出了2100多份农产品收购发票,金额超2亿元,申报抵扣了2689万多元的税款。
第二步,虚构销售,对外虚开发票,完成虚构业绩目标。尹某某通过中间人邓某,联系到8家需要发票的公司,然后虚构销售合同和出库单,由王某某2开具发票1946份,金额1.89亿元,税款3219万多元,这些发票开出来后,都被受票单位申报抵扣了税款。
第三步,为掩盖痕迹,做平账目,资金收款后又回流。普瑞公司按照3%-4.5%的开票费收取费用,总共收取了730多万元,受票公司将价税合计金额转入普瑞公司后,普瑞公司扣除开票手续费后,将这些款项以支付农产品收购款的名义,转到第一步中的15人的银行卡里,这些卡其实都归邓某控制,邓某再通过私户转账形式,将款项回流到受票公司。
整个过程其实是典型的虚开发票过程,其中还有自开农产品收购发票抵税、资金回流的典型特征。
2016年年底,税务机关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普瑞公司收购的农产品数量远超生产需求,更为异常的是,销售的产品竟然没有实际的物流发票,不得不说,现在的税务机关大数据分析能力越来越强大了,这些异常情况引起了税务的警觉,随即联合公安立案侦查,这起虚开大案才浮出水面。
二、一审‘甩锅’成功?检察院四理由强力抗诉
一审法院只判了财务总监周某某和销售主管尹某某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判决王某某1等人无罪,检察院认为判得太轻,提起抗诉,检察院认为:
第一,一审判决案件非单位犯罪是错误的,案件中,为什么要虚开发票?为的就是让普瑞公司虚增业绩,达到新三板上市的目的,而且在对外虚开的过程中,收取的730万元开票费,也全部进到了普瑞公司账户,这明显就是单位犯罪,而并非财务总监周某某和销售主管尹某某的个人犯罪行为。
第二,普瑞公司老板王某某1等人所述的“不知情”是借口,根本不是实际情况。检察院有多项证据可以证明王某某1对虚开是“明知的”,比如出纳武某某的短信记录显示,每次大额资金的转出,都是经过王某某1的批准的,还有从王某某办公室搜出来的A4纸上,也有写着“转入转出太频繁,金额过大”等内容;另外,其他被告人也供述“是王某某1安排做的”。
第三,物管经理李某某、开票员王某某2被判无罪也是错误的。李某某在虚假入库单上标002,真实业务则标001,这说明他是明知业务虚假而为之。开票员王某某2明知业务虚假仍然继续开票,出纳武某某则负责虚假资金流转,这些都证明,这些人是明知违法仍然配合,一审判决他们无罪不符合事实。
第四,对于开票收入730万元,属于违法所得,一审没有判决追缴,不符合法律规定。
三、众口一词:‘不知情’的辩解能否站住脚?
普瑞公司及王某某1等人的辩解主打的就是一个“不知情”,都是财务总监和销售主管擅自做主,责任由他们自己负责。
比如王某某就辩解说,自己只要求冲业绩,可没让他们虚开发票(笔者注:老板的甩锅常用语,太熟悉了)。并表示自己只是公司老板,负责大方向上的管理,具体的财务工作和销售工作,是由周某某和尹某某负责,这两个人是瞒着自己瞎搞虚开,所谓的短信请示是正常业务流程,A4纸上写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所写。
物管经理李某某则表示,入库单标002是财务总监周某某让标的,自己并不知道是虚开。
开票员王某某2则表示,自己只是新人,领导让开票就开票,自己不知道里面的门道。
出纳武某某说,自己只负责按领导要求转账,不知道资金是虚假循环。
财务总监周某某、销售主管尹某某则表示,自己是替老板背锅,虚开就是王某某1逼着做的,自己从中没有获得一分额外的好处,一审判决判了7年,这个判决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