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智者能容万物,愚者难容一人。
其实,人与人之间境界的不同,就在于量的不同。
智者之所以能容万物,皆因他们有三量:声量、胆量、度量。
1、声量:以声压人,不如以德服人
常言道:“以声服人,口虽服之,心中必有罅隙;以德服人,口虽不言,心中自然敬服。”
可见使人敬服的是你的德性,而非你的“河东狮吼”。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喊叫,那么统治世界的将会是驴子。
德性是人的灵魂,人失去了灵魂,剩下的必然是毫无生命力的躯壳。
有德之人,如同笔直又巍峨的高山,令人由衷敬佩、令人望而生畏。
正如《白鹿原》一书中的主人公:白嘉轩。
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时常有人因生计问题,要卖自家地,就去卖给白嘉轩。
有一天,李寡妇因家中困难想卖地维持生计,怕别人给的价钱不好,于是托冷先生找到白嘉轩说卖地的价钱。
白嘉轩慷慨地说:“孤儿寡母,别说卖地,就是周济个三斗五斗也是应该的,再加五斗。”
李寡妇对白嘉轩感激涕零。
第二天,白嘉轩去看地的时候,发现鹿子霖在翻耕李寡妇这片地,大为惊奇。
白嘉轩问道:“子霖兄,你咋在我地里插铧跑马?”
鹿子霖很惊讶:“这是我的地呀,李寡妇欠我钱,说用这块地做抵押。”
白嘉轩大为恼火,一把扯了鹿子霖的犁,俩人厮打起来。
冷先生知道俩人打架的消息后,连忙赶来拉架、调和。
原来,李寡妇确实把地以抵押的形式卖给了鹿子霖,后来发现白嘉轩给的价更高,又偷偷地卖了第二遍。
这才让白鹿两家争论了起来。
后来,因为李寡妇一个人撑起一个家确实挺困难,就由冷先生做中间人,和白鹿俩人商量,周济李寡妇一些银子,同时把地还给她。
白鹿俩家一拍即合,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寡妇的地,同时俩家都周济了李寡妇一些银子,供她生活所需。
这件事被当地的县令知道了,县令深感白鹿俩家的德性,因此特批了一块石碑,栽在了祠堂的院子里,名曰:“仁义白鹿村”。
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
无论是能力还是底气都不能通过声量的高低来证实,但是可以通过德性的表现来凸显。
以声压人,以武治人,皆不如以德服人;
因为唯有德性,能使人心服。
2、胆量:临阵退缩,不如迎难而上
欧阳修曾经说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
事情能不能做成,关键在于当事人有没有胆量去做。
胆量之于人,好比利刃之于钢刀。钢刀有了锋利的刃才能无坚不摧;人有了胆量方能攻克难关。
说到胆量,三国时期名将赵云,可算是典范。
当时,刘备投靠了刘表,暂居新野安身,曹操举兵来攻取荆州。刘备听说了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决定带着老百姓一起到江陵避难。
刘备令张飞断后,令关羽去江夏求救,令其他人保护好老百姓,却独独把自己的亲人家小托付给了赵云。
赵云面对刘备的托付,没有丝毫迟疑,立马护送着二位夫人、阿斗和大家缓缓向江陵行进。
刚走半路碰上了曹操的军队,赵云单枪匹马往来冲突,与曹军从夜半厮杀至天明,等回过神来,发现刘备的家人不见了,关键是还有阿斗呢!
赵云想:“主公把二位夫人和阿斗托付给我,如今却失散在军中,我有何面目去见主公?”
赵云回头望见曹操军队黑压压一片,如漫天乌云以排山倒海之势翻涌而来,但他没有犹豫,立马掉头冲进了危险之中。
他势必要找到二位夫人和阿斗。
在他反身寻找二位夫人和阿斗下落的同时,他从曹军手中救了糜竺和甘夫人,并且击杀了曹军多名大将。
最后,在一口枯井旁边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投井自尽了。
赵云怀抱着阿斗,以一己之力对抗曹操大军,一边砍杀,一边撤退。
令曹操本人看了都觉得胆气惊人、威猛无比;虽然是敌对方,都不忍心令士兵放冷箭。
最终,赵云成功地救出了阿斗。
临阵退缩是愚者的无能,迎难而上才是智者的选择。
倘若遇事便退,退久了你将无路可退;唯有勇敢向前,你才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胆量是逆境中绽放的光芒,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胆量才能看见光照进来的方向。
3、度量:孤芳自赏,不如海纳百川
孤芳自赏是弱者自尊心脆弱的表现;海纳百川才是智者内心强大的证明。
正所谓:“欲成大业,必有大度量;欲有大度量,必始于能容众人。”
当年战国末期,秦朝一家独大,其他六国总是担心秦朝会朝它们下手。
弱小的韩国焦虑到了顶点,于是他们派出了一个人,去给秦国修水利工程;名曰:“疲秦计”。
意思是:让秦国劳民伤财,让他疲惫不堪,这样就没足够的钱打仗了。
结果,没多久秦始皇就看透了韩国的小心思。
秦始皇想:既然韩国能派人来对付秦国,那么其他六国的人,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国家派来对付秦国的。
终于,秦始皇在恐慌中,下了一道命令“逐客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的外来宾客驱逐出境”。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但李斯敏锐地察觉到了,逐客或许会让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付之东流。
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
在书中李斯说道:秦国的前几位国君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他们全是用的其他国家的人,才建立了不世的功勋。
而且,秦王您的宫殿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珠宝和美玉,别国的珠宝和美玉您留下了,这些东西无实际的用处;真正能帮您完成统一大业的人才,您却驱逐出去了。
这叫做舍本逐末。
秦始皇看到李斯的上书,顿时就明白了李斯的意思,然后取消了“逐客令”。
这才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来秦国,才有了后来的扫清六合,一统中原。
这是秦始皇的明智之举。
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纵观古今,但凡能成事的人,无一不是拥有海纳百川的格局与度量,他们的表现便是能容天下之士。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倘若你吹毛求疵,想要尽善尽美,则天下人皆是恶人。
倘若你知人善任,人才各尽其能,则天下人皆是能人。
又何必设一道拒人千里之外的“逐客令”呢?
细观生活中的智者,任何一位都是既拥有胆量和度量,还能用德性代替声量。
倘若你也能做到这三“量”,你也一定会是一个智者,并且能用三“量”成就自己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