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明孝宗时,胡世宁担任左都御史,负责考察官员。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大明王朝的人力资源总监。
胡世宁可以说位高权重,直接决定了官员的升迁去留。但是,有人给明孝宗进言:“禁止百官私自拜访都御史!”
这是要防止有人行贿、套交情啊!明孝宗听了,觉得有道理,马上采用了这个建议。
但是,胡世宁知道后,赶紧找明孝宗沟通说:“陛下,臣的责任就是考察官员,如果我不接触这个人,怎么知道对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孝宗点点头,让胡世宁继续说,胡世宁这个时候亮干货了,《智囊》中是这样记载的:“人非接其貌、听其言,无以察其心之邪正、才之短长。”
正是这句话,说服了明孝宗,是啊,如果不接触一个人,看看他长什么样,听听他说话,就没法判断这人到底是正是邪,能力是否出众。
胡世宁的话还没说完,他继续说:“如果只按照他的上级给他的评语来判断,直接决定一个官员的升迁去留,那考核就失去了意义,这样是不利于提拔人才的!”
《智囊》中的这个故事,给我们做管理提供了警示:没有接触这个人,千万不要以别人对他的评语来判定这个人。
胡世宁的话非常有道理,冯梦龙是如何点评的?“密于防奸而疏于求贤,故临事遂有乏才之叹!”
正如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制度,条条框框的规定,往往对规范员工做事很精密,但是,在提拔人才的方面做得不够,甚至很多企业并没有提拔人才的机制。
【故事二】
唐朝大臣韩滉,在地方主持一方军政事务的时候,他把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部属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责,这是一个用人高手啊!
有一次,他一个老朋友的儿子,前来投奔他,但是交谈之后,韩滉发现一个问题,这个小伙子没有任何特长。
但是,韩滉依然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那就是看守库门。
为什么要给他这么一个相对重要的职位呢?
原来,韩滉请这个小伙子参加一次酒宴,从酒宴开始到结束,他从来没有跟邻桌的人说过话。
韩滉认为,这个人虽然没什么特长,但却是一个坐得住的人,让他看守库门,每天谁进谁出,拿了什么,他一定会记得很清楚。
这是一个寡言、坐得住的人,你也不用担心他跟别人有什么龌龊的交易,也不用担心他上班时间不在岗的问题。
这人简直就是天生看门的啊!
在《智囊》中,冯梦龙是这样点评的:“用人如韩滉,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
【启示】任何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适合他的职位。
【故事三】
有一次,燕昭王跟臣子们说:“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呢?”
郭隗说道:“我王有四个选择:成就帝王大业需要将大臣当作老师一样对待;做个普通的君王,要把臣子当作朋友一般交往;做一方霸主,要把臣子当作宾客一样对待;做亡国之君,就会把臣子视同罪囚、工具。”
《智囊》中的原话很经典:“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才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
燕昭王听了后说:“我愿意选第一种,把大臣当作老师。”
郭隗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请让我作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吧!”
燕昭王同意了,为郭隗建造高大的房子,像老师一样对待他。不到三年时间,燕国人才井喷,苏代从齐国前来效命,乐毅从赵国而来,屈景从楚国而来。
《智囊》中这三个故事,都是关于用人的,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一】考核人才固然重要,但更要有发掘人才的机制。
【二】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不懂用人的管理者。
【三】你对待人才的态度,决定了你事业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