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经营管理思维

拒绝大脑混乱!快速切换思维的7种方法

2020-07-17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信息提供: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提出,在清醒时,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用探照灯照亮的世界,探照灯的光线很强,被它照到的事物清晰醒目,但探照灯的照射范围也很狭窄,只聚焦于一点,不及其余;
  而在迷幻状态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灯笼照亮的世界,灯笼的光线是弥散开的,没有清晰的焦点,但它也帮助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
  迷幻状态下的敏锐感受力(可以发现各种平时忽视的细节),可能就是拜这种非聚焦的注意力模式所赐。
  如果能有意识地在高混乱度的灯笼模式和低混乱度的探照灯模式间切换,我们就能更灵活巧妙地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那么具体该如何切换思维模式,从而改变大脑的混乱度、增加思维弹性呢? 
  在《弹性》(Elastic)里,科普作家、物理学家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列举了一系列在不同思维模式间切换的方法,在我看来,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一些在探照灯模式和探照灯模式之间切换的手段。
  来看看蒙洛迪诺切换思维模式的7种方法。
  01 在“白日梦”与“专心思考”之间切换
  蒙洛迪诺是史蒂芬·霍金《大设计》一书的第二作者,为了写这本书,他当年经常与霍金聚在一起讨论。霍金只能靠眼球转动在屏幕上选字母来拼成句子,“语速”特别慢。蒙洛迪诺问霍金一个问题,往往得等几分钟才能得到回复。
  一开始,漫长的等待让蒙洛迪诺感觉特别焦躁,直到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可以利用那几分钟时间来做白日梦:
  在霍金努力拼句子时,蒙洛迪诺在一旁神游四方,等霍金把句子拼完了,再收敛心神,看看怎么回复霍金。蒙洛迪诺发现自己在这种白日梦和专心思考之间切换的对话里能想通很多问题,思考效率反而比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高得多。
  不难发现,思维在“白日梦”与“专心思考”之间切换,其实就是让大脑轮流在失焦的灯笼模式和聚焦的探照灯模式下思考问题。
  灯笼模式擅长联想和发散,而探照灯模式擅长解决那些需要运用逻辑分析和确定思考步骤的问题。结合两者所长,当然能更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02 拖拉一点也无妨
  很多人都认为拖延百害无一利,尽快把任务完成才是正确的态度。
  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做事完全不拖延,从接到任务起一刻都不开小差地把事情做完,那他拿出的解决方案多半不会特别有创意(当然,拖到最后一刻匆忙完成的,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能拿出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往往是那些接到任务后做做停停、适度拖延的人。
  达·芬奇就很喜欢以这样的节奏工作。在画《最后的晚餐》那段时间里,他经常会突然申请停工,跑到其他地方闲逛,或者先去做别的工作,惹得雇他画画的修道院长非常不满。
  达·芬奇还为此跟修道院长辩解说,最伟大的天才都是工作得更少时才能完成得更多。
  这其中的道理与“切换法01”完全是相通的:
  创意往往是在类似白日梦的那种发散性思考里酝酿出来的,而做白日梦当然需要时间。拖延正好为做白日梦提供了时间保障,这就是适度拖延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原因。
  所以做事情最好的节奏是“早早动手,慢慢完成”。
  接触问题要赶早,尽早启动思考的过程,然后慢慢做,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酝酿创意。
  03 在“盯着问题”与“盯着题干”之间切换
  不知道各位男读者有没有被太太或者女朋友问过那种“送命题”?
  女朋友忽然给你发了一条微信:
  “我刚才吃完药,盯着窗外看了很久,你猜我在看什么?”
  “直男”看到这种问题之后,通常只会把注意力放在问号之前那半句话上,只盯着问题,顺着问题去思考:
  “你在看什么呢?今天天气很好,你是不是在看窗外的蓝天白云啊?”
  这是典型的送命答案。
  正确的解题方式是要把注意力转移到“题干”上,得看前半句“我刚才吃完药”,这才是关键。
  正确反应应该是:
  “啊?你吃了什么药?你生病了吗?怎么没有跟我说?”
  盯着问题解决不了的,盯着题干想一想,就能解决了。
  问题的假设和背景好像是不言自明的,但其实经常不是这样。很多时候,创新的解决方案往往是通过质疑问题中的假设、思考问题的背景完成的。
  因此,在“盯着问题”与“盯着题干”之间切换,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更有弹性地解决它。
  04 在不同文化之间切换
  思维方式被文化塑造。面对同一个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
  有一个很著名的跨文化研究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
  研究者找来中国和美国的孩子,问他们在“牛”“草”和“鸡”这三个词里,哪两个可以归为一组。
  结果发现,中国孩子大部分把牛和草归为一组,理由是牛吃草;而美国孩子大部分把牛和鸡归为一组,理由是牛和鸡都是动物。
  这说明,中国孩子更关注物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美国孩子比较在意它们在一个抽象的类别上如何归类。
  这可能跟中国文化更关注关系而美国文化更关注抽象分析的特点有关。
  这就是思维被文化塑造。
  但我们也可以说,思维被文化限制。
  如果头脑里只有中国文化,那你就很难从美国孩子的那种视角看问题。
  所以,接触不同文化——不管是读外国书、看外国影视剧,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还是多交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都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有过接触不同文化的经验,你就更有可能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不同文化背景中思考。
  05 在“精神饱满”与“筋疲力尽”之间切换
  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试试让自己在不同的疲劳水平下思考。
  在精力充沛时想不出答案,那就去跑跑步,跑到筋疲力尽时再想一想,或者是在吃完午饭精神萎靡时想一想,没准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在“精神饱满”与“筋疲力尽”之间切换,可能是对清醒和迷幻这两种状态最低成本的模拟。
  06 喝口小酒
  适量饮酒也是对迷幻状态的一种模拟。
  有一个研究团队招募了40名受试者,其中一半受试者喝了一点酒(正好喝到法律上认定喝醉的那个程度),而另一半受试者只喝了果汁。
  接下来,两组受试者分别回答一些需要调用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结果清醒的那组受试者只解决了40%的问题,而喝醉酒的那组解决了60%,而且解题速度也更快。
  不过这个方法有点不好把握。微醺也许的确能增加灵感,但一旦喝过头,恐怕就只剩下发酒疯了。
  07 在好心情与坏情绪之间切换
  坏情绪是受到威胁的信号,当我们被坏情绪笼罩时,注意力范围会变得很狭窄,完全聚焦到有威胁的物体上。而好心情却不会限制我们的注意范围。
  所以,在好心情与坏情绪之间切换,也可以起到在灯笼与探照灯之间切换的效果。
  可以试试先听着欢快的音乐思考,如果遇上障碍了,那就来点儿悲壮或恐怖的音乐。
  如果憨豆先生帮不到你,那就去找贞子小姐姐吧。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