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在这个举国哀伤的日子里,我确实没有一丝讨论财经的心情。
南京,我近十年的定居之地,这个城市的温度和温情,这个城市的包容和宽容,大凡有过旅居经历的,应该都有同感。
历史却带着血泪,80年前的今天,这座六朝古都、繁华之地,却遭受到日本人的满城涂炭,超过30万同胞遇难,这在整个人类史上都堪称终极黑暗的一幕。
国家公祭日,有一天我们会变成曾经痛恨的模样吗?
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唤起我们民族苦难的记忆,都会激起我们民族图强的决心--过往的历史也确实证明了,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会丧失尊严。
但是,铭记,不只是因为悲怆,纪念,也并非仅是为了雪耻。站在今天中华民族已然复兴的历史维度上,外族曾经带给我们的深切苦难,我们的铭记和纪念,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认知维度--不仅是为了鞭策奋进,而且也应该时刻自省。
自省什么?
当我们的国力强大了,我们不能变成我们曾经痛恨的模样。
当我们的企业强大了,我们不能仅是带去资本和商品去征服。
当我们的个人富有了,我们不能毫无敬畏之心,对弱者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
……
……
这句话说得好,"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观国之大事,这些年,我国经济强盛了,除了南沙岛礁扩建坚持必要的强势外,我们外交整体并不强悍,串起亚非拉的"一带一路",更是谱写国际合作友谊之歌的"一带一路"。
再观身边人和事,其温情与和谐却远逊于国之大事,每有要闻事件发生,舆论场必有对立、撕裂的声音--这样的对立,这样的撕裂,如果仅是针对要闻事件的事实推敲或程序合理性的争论,倒也并无不可,甚至本身就是需要的。
国家公祭日,有一天我们会变成曾经痛恨的模样吗?
但是,这样的对立,这样的撕裂,却发生在所谓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相互之间的争论,往往无关于事实推敲或程序合理性,即便有所涉及,但根源却在于价值诉求。
对这些所谓的"精英",我是极度贬视的,他们的语话逻辑,充满了血腥腥的丛林法则,他们的许多人,其实也就是小富而已,但话里话外,却已经自诩是"既得利益者",自觉不自觉地用惟成功论、惟金钱论的语话,在撕扯和撕裂社会。
喔,记起来了,就在上个月,在一个科技媒体群里,我狠狠地批评了一个所谓的"社群运营大咖",要是在线下面对面交流,听其叼叼不停的"视弱势群体为草芥"的语气,我可能会直接狠狠抽他两个耳光。
有些人,已经变成了他们自己曾经痛恨的模样,追究起来,在价值观层面,他们甚至与80年前怆害我们的、导致南京大屠杀惊天血案的日本人,并无二致。
无论是80年前日本人发动的南京大屠杀,还是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灭族式大屠杀,在发动战争机器的宏大政治和经济因素之外,我们看到的是,所谓的(自我认为的)"优等族群"对"弱势族群"的天然优越感,以及在这种优越感之下,毫无心理障碍地伤害、欺凌弱势族群。
今天的中国,在许多公共议题的讨论上,已经有许多这样的所谓"精英"存在,他们或许刚刚脱离底层生活不久,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以批评弱势群体为快,恨不得有一道无形之墙将不同群体隔离起来,当然,最好还要在他们脸上刺上"精英"或"几套房"之类的。
从国家公祭日谈到我们的部分"精英",并非是我牢骚满腹,作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我似乎本应该和光同尘,但是,事实已经到了关健时刻,当下的社会阶层正在加速撕裂,在一些公共议题的讨论上,部分所谓的"精英"已经变得毫无底线,他们毫无敬畏之心,更毫无人文关怀。
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北京赶人"和"幼儿园"事件,像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基本的逻辑考量,或者说价值观的出发点--如果说,外地人被赶了,幼儿园不安全了,政府和幼儿园应该自证清白,如果说自证清白仍然不能得到民众或家长认同,那么,你还有进一步自证清白的必要,或者你还有引入第三方参与的必要。这是一个公民社会,退一步讲,是一个市民社会,讨论公共议题最起码的逻辑出发点。
但是,很可怕的是,我们一些所谓的"精英",在讨论这些公共议题时,惟效率论、惟成功论已经充斥了他们,他们已经变得毫无底线,他们觉得赶人是对的,粗暴赶人更是对的,因为这样才有效率,因为这样他们这些新北京人才更显尊贵,他们觉得家长不能紧盯着幼儿园不放,因为这样幼儿园以后必定要涨学费,因为许多问题归根都底是家长的问题……
所谓的"精英"们,请收起你们的丑陋嘴脸!
国家公祭日,我们铭记,亦须自省,未来,请我们不要变成我们普经痛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