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贫困状况一时还不能完全消除、贫困人口基数仍很巨大的现实面前,惟有积极主动作为,多一些帮扶、多一些兜底,才能让更多的人绽开笑颜。
2017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回家、回家,又成了眼下最要紧的事务。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家,永远是一种信仰般的存在。
在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的讲话又成为寒冷的冬日里的一条"暖新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补上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要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场所避寒。
传统的中国年,是一个节点,也是一种象征。生活的滋味、岁月的质感,乃至对于政府的信赖,均会体现在这个具体又抽象、刻板又鲜活的时间段。平常的日子或许可以凑凑合合,但过年显然不一样,尽管短缺对于某些特定人群而言仍属于常态,但逢年过节,无论什么人、也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会有着比平时更高一点的期盼。
或许,这也是每到春节,各级官员纷纷下去访贫问苦的宏大背景之一。事实上,民生冷暖、万家灯火,一直在中央政府的视线之中。
2014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陕西安康市救助站看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流浪儿童,他说:"我们要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
2015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到贵州看望当地群众,在黎平县大山深处的侗族寨子蒲洞村,他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送来在集市上自掏腰包购买的腌鱼、糍粑、米酒、侗果、炒米等年货。
2016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来到宁夏固原市敬老院,与老人们一起吃饺子、过小年,并乘车沿山路颠簸一小时深入西海固地区最贫困的村子慰问群众,考察扶贫搬迁进展情况。
总理走访的都是最贫困的人群,看到的也是真实的底层社会情状,而贫困群众的艰难现状也注定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参照。
2013年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社会救助是向特定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必要救助的托底性保障制度,是"保基本"中的基本制度。而2016年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进一步确定,完善现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5%或该指数中的食品价格单月同比涨幅达到6%时,即启动对困难家庭的价格补贴。
"兜底"也好,救助标准与物价联动也好,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不抛弃、不放弃,无论经济社会符合发展,"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毕竟,据去年10月份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披露,截至2015年,中国尚有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要想走出困境,既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关爱照拂。特别是,按照到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硬杠杠",尤其需要激发贫困人口的激情与斗志。这个时候,来自政府的每一分善意与努力,都会弥足珍贵。
在贫困状况一时还不能完全消除、贫困人口基数仍很巨大的现实面前,惟有积极主动作为,多一些帮扶、多一些兜底,才能让更多的人绽开笑颜。
春节将至,人们发现,已有一些省份、城市开始向困难群体释放善意。内蒙古日前已预拨了2017年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共计39.45亿元。山东青岛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共筹措资金1.4亿元,用于春节期间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武汉市25万困难群众春节前也将获近亿元救助金。
眼下,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做好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就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问题,中办国办督查组已经奔赴地方展开督察。
无论是从现代政府的行政伦理出发,还是从朴素的节日期待出发,各级政府都应该积极发出声音,拿出行动,回应社会关切,确保贫困民众能够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他们的冷暖,就是这个社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