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今日刊文,援引7月25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梁晓安在2013年度第四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营改增"试点后,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做出的解释:"部分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主要由四方面原因造成。"
梁晓安表示,从试点情况看,部分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受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限制,造成暂时性税负增加。如有些偏远地区的加油站点和修理修配点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交通运输业劳动密集型特点较为突出,使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三是大型交通运输设备,如车辆、船舶等初期投入大,沉淀成本高,更新周期长,新购设备有限,使得试点初期部分企业税负增加。四是交通运输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还不适应增值税税制结构的要求,少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存在进项成本"应抵未抵"的情况。
据梁晓安介绍,针对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税负有所增加的情况,财税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工作,陆续出台了一部分政策措施。比如出台财政扶持政策,上海率先对月均税负增加5000元以上的试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其他纳入试点的地区也陆续出台了类似财政补贴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年共拨付扶持资金约15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补贴了交通运输增税企业。
"从交通运输行业'营改增'试点情况看,总体情况比较平稳,部分地区实现了行业总体减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总体下降,一般纳税人税负有增有减。试点初期,确实有部分交通运输企业反映税负增加,但去年下半年开始相关反映就慢慢少了起来。"梁晓安强调。
中翰税务Wisemovectax点评:Ctax非常赞同梁晓安先生关于部分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四个方面原因的解释。这也是Ctax一直强调的,由于资本品更新的时效问题,交通运输业的营改增减税效果无法立竿见影,需要进行长期变动趋势跟踪和评估。
营改增推行以来,证券日报的这篇报道是Ctax所见较为中肯和公允的报道,相比某些媒体的一路歌舞升平,以及部分媒体不做调研的批评,Ctax更喜欢这些以专业人士发言和数据构成的文章。Ctax觉得,这才是财经媒体应有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