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务所简介 | 业务领域 | 专家顾问团队 | 专家咨询 | 收费标准
  政策法规 | 诚聘英才 | 博睿财税讲堂 | 基础会员服务须知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财税新闻财税时评

南都:中国经济不应继续增加杠杆

2013-04-15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信息提供: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

    4月11日,海关总署表示,“去年四季度7万亿项目获发改委批复”来自网上报道,并无依据,应予以更正,其发言人公开表达歉意,至此“7万亿”说法在抛出仅一天后随即被证伪。
  国家发改委网站确实没有相关信息,“7万亿”之说主要是部分研究机构和媒体的测算。如去年12月末民生证券,根据发改委的审批项目测算出截至去年12月25日,发改委累计审批项目金额已达7万亿,去年9月中国证券报也据发改委网站公布数据测算,三季度以来发改委审批项目总投资额约5.02万亿元等。
  不过,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高频批复投资项目,及多地公布累计规模高达20万亿以上的投资计划等,透射出目前投资再度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内需受制于居民可支配能力而难当大任、外需面临突出不确定性等背景下,各界已再度把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引擎。部分学者更是认为,新兴城镇化等使中国还有一个相当长的高投资区间。这使得对“7万亿”说法的迅速辟谣,未能除却市场的将信将疑。
  我们希望“7万亿”之说是一种误传,否则若为“稳增长”而再度启动一轮投资,加大经济杠杆率将是得不偿失的。具体而言,目前中国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已步入高债务杠杆周期,野村证券研究发现,国内信贷/G D P去年已达155%,以全社会融资总额计算则占GD P的207%,高盛研究员则预计今年中国信贷总规模将增至GD P的240%等。
  在3月M 2余额已达103.61万亿、M 2/G D P再度高企透射中国投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以巨额的政府和国企投资等拉动经济增长,带来的不仅是信贷再度井喷,经济加杠杆,而且将使整个经济面临突出的债务紧缩风险。即在投资边际收益率整体呈下降态势下,继续以巨额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将使更多的国内真实储蓄变成低效甚至无效的固产投资,进而促使整个经济越发依赖信贷脉冲杠杆,最终使经济增长产生的真实经济增加值(EVA),甚至无法覆盖高负债杠杆的债务成本。
  不仅如此,未富先老已使中国的真实储蓄率呈下降态势,越发难以满足急速扩张的投资饥渴,如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22万亿,同比多增1.27万亿,而申银万国的调研数据显示仅四大行4月首周的存款就流失了1.7万亿,完全吃掉了3月整个银行体系季末冲刺积累的1.27万亿新增存款,这种存款的过山车效应,意味着今年商业银行做大贷款规模,要么受到真实储蓄率下降的牵制,要么在真实储蓄趋降的形势下,靠贷款衍生存款的信用创造将导致金融泡沫,并抬高通胀预期。鉴于此,未来要维系高投资率继续吸引境外真实储蓄,即增加显性或隐性外债,而这将抬高中国经济融资成本,因为在中国投资收益率趋降下,离岸金融贷款人会为规避风险而提高融资成本,并设定苛刻的融资条件,进而增加中国的国际收支风险。
  同时,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都将呈增速回落态势,而今年是地方债和企业债的一个偿付高峰期,这无疑使地方政府和国企缺乏更多的资源撬动新投资杠杆,如3月份新增信贷1.06万亿,而对公中长期贷款仅增加2530亿元,预示着该月的新增贷款或将有大量贷款是借新还旧的债务展期,因为2009年的许多政府项目已建成并进入债务偿付期,由于其建成而无需中长期贷款,且自我缺乏充足的偿付能力,银行等倾向于向其提供中短期贷款等置换旧贷款,以进行债务展期化。(原载昨天《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管理 | 微信管理 | 博睿讲堂管理
Copyright©2006-2022 河北博睿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9003918号
冀公网安备130102020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