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67万元税款终于划归国库。吉林省国税局通过获取有力的信息和证据,成功地揭示了非居民企业利用在避税地设立"导管公司",通过转让"导管公司",间接转让我国居民企业股权,以逃避在我国的纳税义务的实质,完成了吉林省首起对非居民企业间接股权转让案件的查处工作,切实维护了我国的税收权益,有效地避免了税收收入的流失。
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的重要保障。从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开始施行,我国取消了一些原有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一些非居民企业开始筹划利用税收协定优惠待遇避税,或者将股权转移到更有利于税收筹划的国家或地区以规避我国的税收管理。因此,近年来,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情况大量增加。一种情况是,关联企业间以低于净资产价格,包括不计算企业未来盈利预期因素,转让我国居民企业股权。对于关联企业间的这种股权转让,由于转让价格明显偏低,如果不加强税收管理与核查,就会造成税收大量流失。另外一种情况是,非居民企业通过在避税地或低税率地区设立"导管公司",间接转让我国居民企业股权。这种间接转让行为,更会导致我国失去对股权转让所得的税收管辖权。所以说,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管理工作,对于正确行使我国税收管辖权、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和维护国家税收权益,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吉林省国税局通过此次对非居民企业间接股权转让案件的查处工作,有几点特别的体会:
--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引领和政策导向是做好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面对国际上越来越激烈的跨国税源竞争,以及跨国公司越来越隐蔽、多样的避税筹划,国家税务总局及时调整并强化国际税收工作职能,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对跨境税源的监管,积极防范和遏止跨国企业避税行为。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为查处间接股权转让案件提供了重要的执法依据和操作规范。
--不断强化国际税收业务培训和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是做好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工作是一项复杂、高难度的工作,对税务人员的政策把握、实践经验、专业化程度要求都非常高。几年来,我们积极派出业务骨干参加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的各类国际税收业务培训,包括OECD培训、反避税、非居民税收和税收协定等各项专题培训,为吉林省培养了师资力量,进而持续地、大规模地开展省内专业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使税务人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跨国税源管理的业务知识、避税风险点识别及管理与操作技巧。税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这一案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基层税务人员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是做好股权转让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纵观整个案件从发现到查处的这一过程,无不体现出办案人员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攻坚克难的韧劲。他们从日常收入分析中发现线索,通过其他渠道取得的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可能存在的股权转让情况。凭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以收购方和境内被转让的企业为抓手,组织开展对股权转让情况的调查。同时面对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不灰心,不放弃,科学制定检查方案,积极研究有效方法和对策。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不及时主动开展调查,对于转让和交易活动都在境外发生的间接股权转让行为,很可能失去税收管辖权,从而导致巨额税款流失,给国家税收权益造成损害。因此,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税务稽查部门与国际税收管理部门紧密配合是做好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案件的查处过程中,税务稽查部门与国际税收管理部门的有效协作与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税收人员和稽查人员共同组成专案组,开展案件查处工作。国际税收人员主要负责案情疑点与对策分析、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对股权转让交易性质的判定以及反避税操作技巧等方面;稽查部门主要负责对企业调查取证,交涉、磋商和约谈,充分发挥稽查部门的强制力度和威慑作用。这样,相互启发,各用所长,优势互补,形成了工作合力,确保了非居民企业间接股权转让案件的成功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