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新认定要变天了
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了国家的诸多税收优惠,所以吸引了一批伪高新企业,真实的需求和诱人的好处诞生了一批灰产,后来国家开始进行专项治理,一批伪高新开始被集体清算。在专项治理过程中,发现了诸多乱象,治病治本,还是政策制定方面不够完善,于是开始动了大修的冲动,说来就来。7月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提到,将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看似是最近才搞的动作,其实早在年初就开始了,而且是10年后的大修,值得财税人提前关注,未雨绸缪。01高新认定历史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并配套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1996年,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扩展到国家高新区外。2000年,再次修订了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2008年4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16年2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修订完善后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此次修订调整了“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科技人员占比”等指标。
二、十年大修启动
2025年1月20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797号)规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共同制定。这为修订工作提供了上位法依据。
此次增加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而且是牵头单位,专业部门的介入给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带来了哪些机会和变化呢?
2025年5月,工信部宣布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目标是解决现行政策(2016年版)实施近十年积累的问题,如:证书挂靠、技术领域滞后、知识产权注水、研发真实性不足等等乱象。
三、修订内容猜测
虽然现在还看不到内容,但不妨来大胆猜测一下,主要变化可能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技术领域动态优化
新增未来产业领域:新增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6大新兴产业领域,同步移除12项低效技术,建立“红黄牌”技术淘汰机制。
领域调整主导部门变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改由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四部门联合制定(已经明确)
2、知识产权审查强化
发明专利权重提升:专利质量实施分级评价,发明专利评分权重从30%提升至45%。
严控突击申请:申报期外授权的专利评分归零,重点核查购买/转让知识产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加强非正常申请监管:对不以创新为目的的专利、恶意商标注册等行为纳入信用惩戒范围。
3、研发活动监管趋严
研发-财务数据关联审核:要求企业提供研发活动与财务报表的匹配性证明,强化创新性实质审查。
项目真实性核查:虚构研发项目、混淆非研发活动(如市场调查计入研发)将受严惩;
抽查率显著提高:2024年全国备案抽查率已升至20%–50%,2025年延续高压态势。
4、多部门协同与中介追责
四部门联合管理:认定流程由工信部牵头,联合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实施交叉核查。
中介连带责任:对提供虚假材料的中介机构实施吊销资质、纳入黑名单,审计机构承担连带责任。
5、评价指标调整
研发费用比例优化:中小企业研发费占比要求从6%降至5%,大中型企业维持3%–4%不变。
科技人员认定细化:明确要求研发人员具备相关学历或专业背景,非直接研发人员(如行政、财务)不得归集。
成长性指标权重可能提升:净利润、销售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评分占比或进一步提高。
禁止情形:近一年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环境违法或列入失信名单的企业不得申报。
说明:以上修订内容基于2025年已公开政策信息,最终实施以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正式文件为准。当前(2025年6月)各省市仍按原办法开展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