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经销商集团会计核算的最基本问题
4S店各项具体业务几个方面:
1.整车进销存;
2.售后配件进销存;
3.整车和售后衍生出来的服务类收入;
4.费用支出;
5.往来款;
这些,最终都要纳入财务部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按照会计准则或内部核算规则要求转化为财务记录语言,这时候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是一个关键。(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核算有时候是没意义的,真正为业务和经营服务是更好的选择。)
会计核算就是根据业务发生的原始证据用财务语言进行详尽的记录,每笔分录都能看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实际上每个财务人员对一个业务的理解和账务处理可能都不一样,这种差异有些无伤大雅,有些可能存在较大风险。
如:售后部门预售保养套餐的账务处理(有的客户要求预先开具发票),销售部门销售车辆时赠送的售后保养的账务处理,厂家金融贴息的账务处理,广告费的分摊,低值易耗品的核算等等,每个人的处理方式可能都不一样,独立来看各有各的道理,但在集团角度看就会有一些问题,最容易发生的,比如:影响利润影响考评。
遇到企业更换财务人员时,这种人员更替的时间段会计处理的差异就表现的非常明显,甚至会导致财税风险的爆发。
财务人员更换频繁带来最多的问题就是会计科目余额没人清理,往来账混乱,同样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科目里面。这一点在中小经销商集团中表现极为明显,由于老板大多数不懂财务核算(但老板都还是重视财务工作的),其他部门也很少能够了解财务工作,最终企业的财务处理命运就依靠财务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理念,后期进行清理也是无从下手。
站在财务人员角度,在多数公司中老板(生存和利润第一)和财务(合规合法第一)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老板可能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干预财务工作,如收入确认,费用入账,税收缴纳等关键事项,这同样会导致财务核算工作的混乱,很多公司普遍存在的两套账问题就是明证:销售业务低开发票、售后业务匿藏收入等等。
所以无论是站在老板角度还是站在财务角度,都希望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目标,有标准,而不是完全依托个人,失去基本原则,这项工作由集团的财务管理人员完成:制定标准、统一规则。
二、汽车经销商的标准化会计核算系统
会计核算整个系统包括三个关键点:
第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框架的搭建
这个不用多说,科目设置是整个会计核算的基础,选择何种会计准则,设置哪些常用科目是标准化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个环节需要考虑的很多,要深入了解业务,多做调研,就像新装修一个房子,什么地方放什么东西都要做详尽的考虑,层级要划分清楚。
如:
1.货币资金类科目辅助核算是否设定现金流量项目,现金流量科目是按照标准现金流量表设计还是按照符合4S店的业务模式的现金流量情况设计;
2.应收账款科目的设置,是否需要考虑集团内客户和外部客户的划分,是否将新车业务、售后业务、衍生业务进行分类,是否一股脑的混在一起,都要和未来的管理匹配起来,核算规则清晰对管理就有帮助;
3.通过微信、POS、支付宝消费的客户,因为到账时间是次日,并且扣相关手续费,那么是否需要通过过度科目核算。
好多刚刚入门的财务连“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概念都会混淆,这些内容根据经销商业务场景进行定义非常关键。
第二,常规、关键、特殊业务的核算方法
对于一个单个经销商来说,关键业务类型通常只有几十个,月度内反反复复,按业务条线划分,可以穷尽,再分解下去也不会超过百余个环节,从采购到在途、到入库、到后台管理系统、到销售环节、到台账的设定,每个模块又可以继续细分,直至最小单元的业务,针对每种业务界定核算的方法和要求,就为会计核算标准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常规业务举例:预付厂家整车款、厂家发车、车辆入库,一连续的业务核算,涉及发票,关键点:预付款核对、进项税发票。
如关键业务举例:承兑汇票的核算方式,链接:
4s店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个常规业务,你是怎么核算的?
这个非常可能影响企业的性质,是否是小微企业,那么税收优惠政策完全不同,集团要进行统一规范。
特殊业务举例:
如,长安马自达厂家的保养套餐业务:1.厂家通过返利绑定保养套餐数量;2.厂家在经销店配件款扣经销店“销售”保养套餐对应的金额,定期有核对明细;3.相关款项在客户回店保养后,厂家打回到经销店配件款内,定期有核对明细;4.厂家在扣款和回款时没有任何发票要求,因此和客户端收款和维修就是两条线的业务。
这类内容需要集团统一来明确核算的要求,同业务发生部门确认清交易关系,就是特殊业务。
第三,核算凭证与证据链的要求(需要整理和明确要求,经销商缺失的一环)
业务核算标准的背后不能忽视原始凭证和其他证据链的标准化,如果证据缺失,核算就失去支撑,变成造假,因此必须结合每一种关键业务要求原始凭证和证据链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审核。
比如对于车辆采购业务,预付款凭据是否需要有业务说明、审批权限、发票的跟踪、物流的运输单据、车辆入库单等相关证据链,这笔业务的核算才是放心的,没有问题的。
第四、统一标准核算后需要通过检查监督
所有管理系统都不是自动运行的,除了必要的培训,包括现场培训、异地腾讯会培训,更重要必须有检查,有监督才能确保标准落地实施,不打折扣。我们建议三个环节的检查监督:
1,每月对财务核算业务的检查监督
这个工作应由财务部门自身内部审核完成,公司财务负责人月结前要对科目余额和各明细账进行自查,是否滥用科目,确保不同财务人员,不同公司财务人员对于标准的理解一致,处理一致,不能出现重大偏差。
2,季度抽查或者每年实施内部审计
视同集团大小,可由集团财务部门兼任,也可以安排独立于财务的审计团队,或者动用外部专业力量,对于公司当年度的核算情况、内控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财务部门对于标注的理解没有变化,对于执行的落地没有放松。
资产负债表的清查、利润表的口径、税务风险、资金支付审批原则,都是财务审计重点。
3,定期检查标准系统,确保与时俱进,但又不要经常变动,关键是对新业务及时给予响应。
会计准则一直在变化,税法文件一直在变化,公司业务也一直在变化,这三个变化比如要求标准核算系统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在重大文件出台或者公司重要业务变化的时候,应及时检查系统是否需要调整变化,保障标准核算系统能够满足公司经营和发展的要求。
但不建议做根本性的变动,这会带来口径问题,预算对比问题,财务人员容易疲惫,对总部失去信心,这也是在设置科目体系时要考虑的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