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金地、万科、中海三家发展商,2000年都是深圳的明星企业,这三家企业的共同特点,市地产开发较晚,都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展略。
金地公司1992年还是一个靠租金过日子的小公司,1996年实现利税7000多万,比1992年增长70倍。
万科1992年还以教学仪器和音响代理为主业,地产开发在同行业中几乎没有优势,万科后来在地产方面的盲目扩张,也曾经受了市场萧条的严峻考验,可是地产的萧条反而成了万科发展的机遇,1999年万科总资产已达40多亿元,实现利润2亿多元,同时万科的品牌在深圳名列前矛,在全国也有广泛的知名度。
中海在1992年之前,规模甚小,1997年以前每年只开发3~5万平米的物业,然而1998年以后每年的开发量已达到50万平米。
从总体上说这三家公司都在走集约化发展、企业品牌和开发科学决策之路,然而这三家公司又各有各的发展路线。
贰.公司特色比较:
一.企业战略比较:
公 司 |
金 地 |
万 科 |
中 海 |
战 略 |
精品战略 |
企业品牌战略 |
技术品质战略 |
依 托 |
内部员工持股 |
企业文化、物管 |
工程品质 |
金地的员工持股形成了企业内部严格的管理机制,企业凝聚力较高。万科的企业文化是全国企业的楷模,万科的物业管理也是地产业界的楷模,靠这两种依托,万科的品牌有着较大的张力。中海的“技术为本”是老板张一平一直挂在嘴边的,但实际上“技术为本”只是地产战略的一种外壳,而不是地产经营的真实内涵;以工程管理经验为依托,不断寻求地产领域中的扩张,才是他们的企业之路。
二.领导人气质比较:
公 司 |
金 地 |
万 科 |
中 海 | |
领 导 |
前任尹智雄 |
后任凌克 |
王石 |
张一平 |
气 质 |
忧郁质 |
黏液质 |
胆汁质 |
多血质 |
作 风 |
兢兢业业 |
虚虚实实 |
实实在在 |
金地的领导大多数时间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特别是后任领导人,对工作事无巨细,因皆为工科出身,工作较严肃。
万科的王石,整天“游山玩水”,国内国外到处飞,虽然潇洒自在,但实际上不轻松;王石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似乎拥有能战胜一切的智能和力量。
张一平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工地和人群中度过的,不过他不像金地的老板,不是别人围着他转,是他为着别人转,张一平虽是工商硕士,是一个学者,却给人一种踏踏实实、没有噱头的感觉。
三.物业特色比较:
公 司 |
金 地 |
万 科 |
中 海 |
特 色 |
注重细节处理 |
主张孔雀开屏 |
倡导技术内涵 |
工程质量并非金地的优势,可是金地的品质意识较高,注重内外的细节,用心于物业的维护管理,对工程质量的把关有一套最严格实用的监理机制。万科也重视工程质量,然而万科精明之处在于“好钢用在刀刃上”,其“孔雀开屏”的意思就是将好看的地方露出来,将不好看的地方藏起来,所以万科的物业品质不一定最好,可是却给人一种“永远优质”的感觉。中海的工程施工能力和经验远远超过上述两家公司,且物业管理的技术内涵也较高,可见中海在赢取客户、营销定位和营销推广方面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中海物业从未出现过大的质量问题,能使他们获得较多的回头客,并带来新客户,但物业素质和销售服务较弱。
四.营销策略比较:
公 司 |
金 地 |
万 科 |
中 海 |
理 念 |
服务意识 |
企业品牌意识 |
产品质量意识 |
含 义 |
服务到位 |
信誉很高 |
质量保证 |
金地营销特色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一个15人组成的市场研究部,这是一个务虚的部门,部门内员工看似整天没事干,实际上研究部每个人每周都有繁重的调研任务;为了金海湾花园的定位,这15个人对市场跟踪了足足两年时间,对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研究可谓耳熟能详。二是在客户服务方面,公司多年坚持培训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顾问式销售”的销售服务体制。
万科近年来一直在企业形象和服务形象上大做文章,如果说金地的营销是内涵式的,那幺万科的营销就是外延式的,万科的营销特色,表现在努力向国外学习,并根据物业销售的不同时期,推出几乎超出企业形象和楼盘销售内容的大概念。
中海的营销概念较为稳健,也较为保守;他们一方面坚持产品质量理念,但另一方面也在逐渐随着客体市场做缓慢变化,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企业品牌意识,表现在深圳中心区物业“中海华庭”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推广力度的增强。
五.服务方式比较:
公 司 |
金 地 |
万 科 |
中 海 |
理 念 |
客户第一 |
员工第一 |
技术第一 |
在客户第一的旗帜下,金地人可以为业主换煤气、带小孩、买菜、办出生证等等,业主高高在上,金地人却低着头为他们办一切的事情,金地人认为这样做很光荣。在员工第一的旗帜下,万科强调只有让员工具备良好素质,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档次,为此他们强调企业文化和服务态度,表现了管理人和业主之间平等而和谐的关系。在技术第一的旗帜下,中海更加强调用现代化的技术来管理现代化的物业,提高物业的使用寿命和高效运转。
参.金地——精品路线:
金地地产是1997年以后深圳地产界正在上升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公司。该公司主要以金地工业区的功能改造,从而带动地产开发,金地的成功来自其成功的内部员工持股制度以及完善的“金地管理模式”。
金地最初的优势是土地资源丰富,后来的优势是内部员工持股下的企业管理,最终的优势是跟踪市场、做好市场调研的能力。金地每周有两次培训,员工对市场和客户较能从容以对。
在1996年以前金地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当年成功开发金地海景花园,一炮而红,逐渐成长为深圳地产界的佼佼者。1996年金地海景花园销售成功后,为了树立金地物业的统一形象,不惜投入巨资将已入住多时的金地花园重新美化,从外墙处理到小区内的环境建设全部整修一新,令业主们不胜惊喜。对于后来的金地翠园和金海湾花园更是精雕细琢,无论是小区的整体环境美化,还是建筑墙体,以及小到室内的电灯开关都悉心设计,大处赏心悦目,小处无可挑剔。
在销售方式上,金地一改通俗的“推销式”为“顾问式”,另购房者心情舒畅,买得称心、放心。在物业管理上,始终坚持服务第一和安全第一的原则,使业主的居家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住得称心满意。正是有了从开发到销售到物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一丝不茍的作风,使得金地的每个项目都能获得市场的认同,金地的品牌才逐渐建立起来。
金地集团1994~1999年业绩表 单位:万元
区 分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总资产 |
25616 |
24165 |
40000 |
54741 |
53176 |
66376 |
净资产 |
5464 |
11000 |
14300 |
17179 |
32767 |
36323 |
年利税 |
1819 |
2558 |
4800 |
8784 |
9893 |
8164 |
年利润 |
1504 |
2089 |
1016 |
6947 |
7574 |
6929 |
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主要问题:
1. 人才流动较大:由于金地特别重视文凭,基本上按照文凭决定职位,以职位决定股份的模式,在金地工作年限不太值钱,个人工龄也不值钱,所以人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得不到发挥,人才流动较大,一班流动率在20%左右。
2. 人浮于事、效率不高:作业刻板,层层节制,。
3. 考核制度落实不易:金地的考核制度是全深圳最全面、完善的,但因没有专门的执行人员,执行的标准与概念难掌握。
4. 专业性不强:公司“文人”较多,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而讨论许多技术问题都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难免出错。
肆.万科——孔雀开屏:
在万科开发的楼盘现场,无论你到哪个楼盘的售楼处,都会有耳目一新之感,极具诱惑力的包装往往让人心动不已,只要楼价适合自己的承受力就想购买。万科的建成小区一样精致漂亮,你只要能看到的地方,就会大饱眼福,并不禁羡慕起小区的业主来;这就是万科的销售包装和物业管理包装所产生的效果—包装到位。当然,好的包装也要有好的物业品质做支撑,才可征服消费者,并立于不败之地。
万科的孔雀开屏计划,表现在万科的虚虚实实的一个个侧面。1997~2000年之间,万科一方面提倡居住郊区化,一方面却在城市中心区兴建“超高层超高档的俊国”;一方面主张“优质永远”,另一方面却主张“孔雀开屏”;一方面倡导走平民路线,另一方面却每每为同样的楼盘比别人多赚1000元/㎡而自鸣得意。
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是一个盘子极为分散的上市公司,涉及的产业面较广,但最终已确定将战略的重点转移到地产开发上。到2000年,万科通过6年不间断的调整,其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变成了重点投资国内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主营地产开发的格局,在其稳健的发展历程中保持总体向上的势头。
万科公司亟待开拓发展空间,如果能够依靠多年来形成的品牌价值和管理优势,通过资本运作,对目前国内地产优势企业进行整合,实现可控制资源的大幅扩张。
万科在明确“地产业务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后,公司资源配置完全服从地产主业需求;根据地产业资金密集、投资收益期较长、受宏观风险因素影响大等特点,万科将投资区域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沉阳、深圳五个市场环境好的中心城市,将地产项目开发品种限定为住宅,以地产品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扩大开发规模有效抵御风险,通过巩固并扩大客户基础,在利润趋于平均化的市场中获得利润。
这一战略不仅保证了万科安然度过1993~1997年的地产行业全面调整,业绩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且为地产复苏之后的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的客户消费群体;以优质物业管理着称的“万科地产”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同,“城市花园”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地产品牌。
万科1993~1998年业绩表 单位:亿元
区 分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总资产 |
21.36 |
26.75 |
32.34 |
34.66 |
39.6 |
40.38 |
净资产 |
9.03 |
10.53 |
12.08 |
13.33 |
18.35 |
19.88 |
营 收 |
10.84 |
12.28 |
15.04 |
11.78 |
19.48 |
22.46 |
净利润 |
1.552 |
1.734 |
1.475 |
1.497 |
1.871 |
2.021 |
※1998年营业收入中68%为房地产营收,净利润中90%为房地产贡献
万科内部存在的缺点:
1. 万科的经营板块较大,而且行业分布较散,在财务分配上散而不均,在经营上也难以做到专业。
2. 万科在深圳区域以外的主要业务是地产开发,虽然这一经营板块铺得非常大,但内地地产市场与深圳相比,存在购买力弱的特点,因此万科在外省的项目,营利很薄,甚至还出现多个项目被压进去的情况。万科在“打片神州”后将战略重点转回深圳,但万科在深圳的土地储备极少,多个项目均为合作开发,经营十分被动。
3. 万科的主业为房地产开发,但万科在人才储备上却出现了一些重心失调的现象,万科有的是企业管理人才和策划人才,但在工程管理和施工监控等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从而导致开发物业的建筑成本偏高。
伍.中海——稳中求变:
中海(深圳)公司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在深圳的分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成立于1988年。到2000年的12年中,中海在深圳相继开发了海富花园、海丽大厦、海连大厦、海珠城、百仕达中海苑、中海怡翠山庄、中海丽苑、中海华庭等一大批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在80万平米,总投资逾28亿元,实现利润7亿元,累计纳税3亿元,成为深圳市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地产公司。中海建的房子只要一面市,立刻就会把购房人士吸引过来,另其它地产商羡慕不是、忌妒也不是。
中海的房子好卖,并不靠玩弄花俏的概念,完全是凭着一种“滴水穿石”的硬功夫。具体说来,就靠“质量”和“管理”两件宝。强调质量和管理,使中海15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健的作风;而1996年之后,中海在市场的进程中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关注内部管理,到关注外部市场
在管理模式上,1996年以前,香港公司对深圳公司管理较死,深圳中海对下属公司和员工管理较死,当时为控制风险曾提出“宁可放弃机会,也不错误投资”。1997年之后,两个权限全部放开,一切以市场为依据,现在实行的是“既不放弃机会,也不错误投资”的方针。
在开发节奏上,中海1996年以前的开发量及销售量都在5万平米左右,一方面控制风险,另一方面给香港上市公司有一个逐步发展的空间;而1997年之后,中海集团采取规模化经营,每年开发量从5万平米增加到50万平米以上,而开发区域从市区到郊区,从深圳到广州等地。中海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规模已从1997年的150万平米,拓展到2000年的600万平米。
在销售模式上,中海1996年以前基本上采取自产自销,1997年之后,中海一方面建立自己的调研机制,内部激励机制,2000年上半年对南山一个新项目的规划,他们就通过自身调研及两家调研策划公司同时举出A、B、C三个市场方案。另一方面,大胆起用优秀的中介机构,使市场推广和销售力度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
2.从关注项目利润,到关注市场份额
中海集团开发的项目历年来都保持较高的利润,在万科高喊“利润率高于25%不做”时,他们却做到低于25%不做,而且历年来开发的十几个项目中,除深圳南油的海珠城是合作项目除外,利润率基本上都高于25%。
不过1998年之后,中海集团出于战略的考虑,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一方面,要通过规模效应获得整体利润率,另一方面开发深圳中心区的中海华庭,以优质低价赢得市场认同,单个项目的利润服从企业全局的效益。使中海华庭不仅能够薄利多销,取得规模效应,也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
3.从重视产品质量,到重视企业品牌
中海集团的工程管理技术及物业管理技术一直是深圳的佼佼者,他们在1996年之前基本上是“只干不说”,随着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他们正在改变企业战略,在注重质量的同时,要逐渐人为的拓展产品品牌,树立企业形象。
中海在品牌形象的朔造上,期核心是凸出质量和技术。总经理张一平经常出现在公众场合下与业内人士交流地产开发问题,中海在市场中的曝光率逐渐增多,同时在与内地业主及香港业主的关系也日趋融合。
4.强调过程精品
中海的房子都能保持100%的销售率,靠的是“过程精品” 的理念。其独家强调的“过程精品”是指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精益求精。
为把“过程精品”的概念真正的落实,中海建立了“投资评估”“规划设计”“营销决策”等几大体系。可以说,一个项目从土地购买、市场定位开始,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建筑施工、营销策划这一整套下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评估团体的几轮到十几轮的严格评估和确认,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正因为如此,中海的房子都能保证很高的整体质素,中海十几年在深圳没有过失败的项目,而且他们的房子都能保持100%的销售率,这在深圳也少有地产商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