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关于降低餐饮业税费的消息给正处于低迷状态的餐饮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据了解,针对目前餐饮业不景气的现象,商务部及有关部门拟推动降低大众化餐饮营业税征收标准,力争降至3%,并力争再降低银行卡刷卡费,为餐饮企业减负。
业内人士分析,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在大众餐饮业中最具市场潜力的真功夫、尚客优品等中式快餐品牌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高端餐饮压力大、转型难
今年3月以来,高端餐饮在三公消费政策的影响下业绩急剧下滑,不少高端餐饮品牌如俏江南、湘鄂情等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加之受外部经济的影响,大众餐饮也遭受牵连,整个餐饮行业告别了高增长时代。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冯恩援称,目前国内餐饮企业还未摆脱增长缓慢的困境,现在全行业的利润不足10%,百强餐饮企业的利润率也只有8%,餐饮业现在的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都进入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高端餐饮开始向大众餐饮转型,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营销渠道的帮助推出团膳、团购等招揽顾客。但餐饮业经营压力大,尤其是高端餐饮,租金价格高、人工费用高、能源价格高、原材料成本高,缴纳的20种税费占到企业营业额的7%至10%,企业自救难以支撑,也有不少高端酒店关门歇业。
中式快餐优于传统大众餐饮
此次,商务部为餐饮企业减赋税,支持大众餐饮,将有助于餐饮行业转型升级。大众餐饮面向更多的消费群体,多样化的就餐需求让不少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的大众餐饮烹调工序复杂,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并不高。相比之下,中式快餐更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不仅膳食搭配营养均衡,而且价格实惠,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更广。
针对餐饮业当前发展困境,商务部还将于年内出台推动大众化餐饮发展指导意见。据了解,该指导意见包括11个方面措施,比如从规划上入手,鼓励餐饮企业向社区、办公区、商圈等区域布局网点;构建大众化餐饮服务体系,引导餐饮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等,引导开放机关食堂,创新发展老年餐饮,学生餐饮,病人理疗餐饮,商务快餐,满足不同层次大众化餐饮需求;引导有实力、品牌效益好的企业海外开店;将中国烹饪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由此看来,中式餐饮将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统一运营的中式快餐在这一点要远远优于传统大众餐饮,赢得发展先机。
中式快餐品牌实力是关键
中式快餐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催生了不少快餐品牌。蜂拥而至的中式快餐出现了同质化现象,相似的价格制定和经营管理难免会导致恶性竞争。目前,中式快餐市场正处于高速扩张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对于中式快餐业来说,利用资本化加快自身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是国际化竞争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式快餐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饮食的差异性导致中式快餐跨地域发展难度增加。面对这一难题,尚客优品中式快餐独辟蹊径,率先提出了"菜品地方化"的经营理念,以最适宜当地消费者口味的菜品贴近本地快餐市场。经济实惠的价格更贴近大众消费水准,当地的风味菜品拉近了与本地消费者的情感,还有一些地方特色菜,如四川名菜鱼香肉丝、东北口味的地三鲜、黔味特色宫保鸡丁、粤菜白斩鸡等,各地美食应有尽有。
在健康养生备受重视的今天,尚客优品精选新鲜绿色的食材,回归中餐文化的本质--风味多样化。尚客优品中式快餐依托尚客优管理集团的优势,在品牌化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化的集团背景、精致时尚的装修以及健康营养的餐品让尚客优品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式快餐连锁第一品牌。
11 税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张剀 中国青年报
最近几年来,社会上总有一种现象:只要哪里出了问题,一些"有关专家"就建议开征新税。比如,看到目前环境恶化,有人提议开征生态环境保护税、气候变化税、能源税、碳税、碳排放基金和碳信托交易基金;看到房价高企难抑,有人建议开征物业税;看到交通拥堵,有人建议开征机动车环境税、拥堵税。给人的总体感觉,似乎税收就是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哪里出了问题,新税一征,药到病除。
说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伪养生食疗专家张悟本。在他所著的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大肆宣扬"绿豆治百病大法",并引发市场绿豆涨价,其食疗理念随后遭到质疑。其实,张悟本所宣扬的无所不能的绿豆,实际上就是某些专家开口必谈的税收。如此看来,"包治百病"的思维在很多行业都是相通的,不仅流行于医疗、保健行业,在经济领域也大有市场。基于此,张悟本式的税收专家在提针对某些问题的政策建议时,"税字当头"也就不难理解了。
毋庸置疑,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税收在经济领域的确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这些调节作用必定是有限的,其作用不能被无限放大。在很多时候,税收政策还要跟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措施配合使用,方能奏效。夸大税收的作用,鼓吹"税收万能论",贻害无穷。正如人有病不治只吃绿豆,不仅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且会引发新的病痛一样,社会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不能够及时"确诊",及时"用药",同样会把一个小问题变为大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障碍。
近几年来,"税收痛感"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从实践看,某些领域税负过重,社会公共服务达不到纳税人的要求或预期,财政支出不透明等,都是造成纳税人"税收痛感"增加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动不动就建议开征新税,加之不明就里的媒体大肆宣传,会给纳税人一种错觉:政府目前的财政收入已经很多了,但似乎又总是在想方设法增加税收,"税收痛感"也会因此增加。但是实际上,很多加税的思路都是某些专家一厢情愿的想法,政府根本就没有着手开展过相关的讨论或调研,更没有开征某些新税种的具体计划。张悟本式的税收专家们在媒体上煞有介事地争论一番,最后草草收场了事。
美国经济学家尼克尔·V·艾姆斯曾经说,征税权是最大的权力,是整个国家建筑之根基。它对一个国家的存在和繁荣的重要性,就像我们人类呼吸空气一样。它不仅仅是毁灭的力量,也是保持活力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此,税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明确提出"税权即政权"的观点。这些观点都说明,征税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个新的税种征不征,向谁征,征多少,征税后的效果怎么样,都应该有一个深入的调查研究,决不能仅凭理论层面的论证就轻易下结论,更不能信口开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调查研究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网上调查的方式似乎很受欢迎。一些专家学者在阐述自己关于加税的建议时,往往会引用网上调查的数据说话。作为调查的重要方式,笔者并不排斥网上调查,但是反对将网上调查的结论作为唯一的施政依据。原因很简单,税收作为一个专业的知识领域,并不是所有公众都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调查问题的深刻内涵和外延,也不是所有公众都能够准确地评估一个加税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直接杠杆效应和一系列潜在的连锁反应。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把网上民意调查结论作为唯一的施政依据,实际上会陷入一个"民意征询陷阱",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
因此,笔者建议有关专家和机构,基于对纳税人、对公众、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今后就加税的意见征求民意时,应该首先对每个问题的内涵、外延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然后再发布到网上,征求网民的意见。征求完网民的意见后,还应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取得的统计结论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特别是要剔除无效的数据后,才能将网上的调查结论作为有效的结论来对待。与此同时,考虑到网民的意见并不能代表所有公众的意见,在调查研究时,有关专家和机构应该深入到与新增税种直接相关的纳税人中去,到厂房、工地、农村、社区去,拿出接足地气、没有水分和科学合理的数据后再说话。
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畅通民意表达通道。特别是对于关系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新税种,应该建立开征前征询、开征中听证、开征后评价并定期完善的制度,确保新开征税种利益相关人的充分参与,而不是仅凭专家的意见作出决定。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如此巨大的经济体量和严峻形势,在制定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所有经济政策时,需要统筹考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需要有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更加务实的科学态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博锐财税沙龙秘书长)